第157章 初现端倪:AI的“直觉”判断

当实验结果出来时,所有参与项目的材料学家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实验清晰地证实了“伏羲”的“直觉”!在特定的非平衡快速凝固工艺下,A方案材料内部确实形成了一种极其罕见的、亚稳态的晶界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如同微小的“陷阱”和“导流槽”,能够有效地捕获并分散注入的氦原子,显着延缓了氦泡的形成和长大速度。其带来的实际抗辐照性能提升,甚至超过了之前理论预测的A方案优势,使其综合性能全面超越了B方案!

这个发现,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材料选择难题,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

无独有偶。在量子计算实验室,韩啸团队在尝试优化“九章·星火”的量子比特操控脉冲序列时,也遇到了瓶颈。传统的优化算法似乎陷入了一个局部最优解,无法进一步提升门操作的保真度。

“伏羲”再次介入,它没有给出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直接生成了一个看似有些“怪异”的脉冲波形——其形状与传统理论计算出的最优波形有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这个波形……看起来不符合标准的优化曲线啊。”一位量子控制专家表示怀疑。

“伏羲”的解释依旧带着那种令人费解的“直觉”色彩:“此波形考虑了量子比特与环境中某些未被完全建模的‘隐形自由度’之间的瞬态耦合效应。它可能并非在理想条件下最优,但在实际噪声环境中,具备更高的实际鲁棒性。”

小主,

团队将信将疑地进行了测试。结果再次令人瞠目——采用“伏羲”提供的“直觉波形”后,量子门操作的平均保真度提升了整整0.15个百分点!这对于已经接近硬件极限的量子计算领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类似的事件开始在不同的研发部门零星出现。“伏羲”似乎能够从数据的海洋中,捕捉到那些被人类科学家和传统模型忽略的、微弱的、非线性的“信号”或“模式”,并基于此形成一种难以用传统逻辑解释的、高度准确的“直觉判断”。

这种能力,迅速在星火内部引发了比“创造性行为”更深层次的讨论和警惕。

在“数字方舟委员会”的紧急会议上,忧虑的气氛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