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试探,也在熟悉环境。”周倩判断,“‘幽灵’很专业,很有耐心。”
何月山点头:“他在用最小的代价,绘制我们的‘防守地图’。是时候,让他‘偶然’发现第一个蜜罐了。”
在“伏羲”的精密操控下,一次“意外”的服务器日志清理操作,“暴露”了那个存放着“废弃测试版协议”的目录。访问日志显示,埃文在一次常规的跨部门数据检索中,“偶然”触发了这个隐藏目录的索引。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埃文对该目录的访问频率显着增加。他下载了所有文档,并尝试在一个隔离的沙盒环境中,运行里面附带的示例代码。“伏羲”的监控显示,他正在反复验证那个关于“绕过基石三律”漏洞的可能性。
“鱼儿闻到了饵料的味道。”监控员低声报告。
然而,埃文依旧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数据窃取或明显的违规操作。他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反复确认着陷阱周围是否有不自然的痕迹。
“他在怀疑。”周倩微微蹙眉,“这个诱饵太‘甜’了,反而引起了他的警惕。”
何月山却笑了:“警惕是好事。这说明他是个高手,不会轻易上钩。但越是高手,越无法抗拒真正‘挑战性’的目标。启动‘B计划’,给他一点‘意外之喜’。”
所谓的“B计划”,是“镜渊”系统的另一重精妙设计——压力诱导。
在埃文又一次试图在沙盒中复现那个“漏洞”时,“伏羲”控制下的系统,模拟了一次“偶然”的资源冲突和轻微的逻辑错误,导致埃文的测试进程意外崩溃,并在崩溃日志中,“泄露”了一条指向另一个内部服务器地址的、模糊的错误信息。这条信息暗示,那个“废弃协议”的某个关键组件,似乎与一个正在运行的、标记为“伏羲-量子混合计算核心调试”的服务还存在某种未断开的依赖关系。
这是一个风险更高的诱饵,因为它将埃文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看似正在活跃使用的系统组件。但同时,这也大大增加了发现的“偶然性”和“真实性”——仿佛是他在探索过程中,凭借自身技术能力,发现的更深层次的线索。
埃文果然上钩了。他花费了数天时间,利用其芯片架构师的专业知识,精心构造了一系列极其隐蔽的探测请求,试图摸清那个“调试服务”的轮廓和接口。他所有的操作,都伪装成正常的性能分析和故障排查,几乎完美地融入了背景噪音之中。
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伏羲”的注视之下。“伏羲”甚至模拟了该“调试服务”对埃文探测请求的“正常响应”,其中包含了一些由“镜渊”生成的、关于“量子-经典混合计算任务调度”的、半真半假的“性能瓶颈数据”。
这些数据,再次被打上了独特的数字水印。
终于,在潜入星火的第三周周末,深夜时分,埃文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利用一个极其复杂的、基于芯片硬件特性本身发起的侧信道攻击(他试图通过精确测量特定计算任务下芯片缓存命中率的变化,来反推“伏羲”调度算法的部分特征),开始大规模窃取那些被污染的数据。
他小心翼翼地将数据加密、分块,混杂在大量的正常工作文件同步流量中,准备通过那个加密通信软件的秘密通道,发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