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九章 簪花礼上会群英 孝诗一首动人心
陈彦高中院试案首、荣膺“小三元”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江陵府城。十一岁的秀才案首,本就罕见,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一时间,“神童陈彦”之名,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悦来居客栈,也因此变得门庭若市。
放榜次日一早,便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拜访。有同科考中的新晋秀才,慕名前来结交;有本地士绅,携礼道贺,以示亲近;甚至还有一些家中有适龄子弟的富户,言语间不乏探询之意,希望能请得这位“小神童”为家中子弟启蒙或伴读。
陈彦虽不喜应酬,但也知人情世故不可避免。在赵文渊先生的提点和陈延岳的帮衬下,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在前厅接待来访宾客。他举止得体,言谈谦和,既不因年少得志而倨傲,也不因众人追捧而失措,应对之间,颇显沉稳气度,让许多前来考校或观望之人暗暗点头。
在这些来访者中,有两人给陈彦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位是本次院试的第二名,名叫周文博,年约二十,出身江陵府一个书香门第。他相貌端正,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对经史子集颇有见解。在与陈彦交谈时,他态度谦逊,言语间流露出对陈彦才学的敬佩,但也隐隐带着一丝世家子弟的矜持与不甘。他坦言道:“陈案首大才,周某佩服之至。此次策问题,周某自认也答得周全,然与案首之论相比,方知天外有天。日后还望多多切磋。”陈彦能感觉到,此人家学渊源,功底扎实,是位劲敌,但为人还算坦荡。
另一位是第三名,叫做李茂才,年纪稍长,约二十五六,衣着朴素,面容黝黑,带着几分风霜之色。他自称出身寒微,全靠自学和四处游学求知。此人言语直率,甚至有些粗豪之气,但谈及民生疾苦、地方利弊时,却见解独到,一针见血,显然有丰富的阅历。他对陈彦道:“陈小兄弟年纪虽小,见识却高!你那策问里提到的‘以工代赈’、‘灾情预警’,说到俺心坎里去了!俺在乡下见过太多惨事,就是缺这些实在法子!佩服!真心佩服!”陈彦觉得此人虽不拘小节,但心系百姓,是个务实之人。
陈彦与二人相谈,倒也投机。他知道,科举之路漫长,多结交些有真才实学的同窗,互相砥砺,并非坏事。
热闹了几日,终于到了新科秀才们参加“簪花礼”的日子。这是院试后的重要仪式,由学政大人亲自主持,为新晋秀才们簪花(象征荣誉),并带领他们拜谒孔庙、拜谢师恩,标志着他们正式踏入士林。
这一日,江陵府文庙内外,庄严肃穆。近百名新科秀才,身着崭新的青色生员服,按名次排列,整齐地站立在宽阔的庭院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自豪的神情。
陈彦作为案首,自然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他身姿挺拔,虽年纪最小,但气度沉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赵修远和柳云卿也站在队伍中,一个面带微笑,难掩兴奋;一个眼眶微红,激动不已。
吉时已到,鼓乐齐鸣。在司仪官的唱喏声中,主考官、提学御史胡平大人,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癯,神情威严,在知府周文正等一众官员的陪同下,缓步登上高台。
当胡平的身影出现在高台上时,陈彦抬头望去,心中猛地一动!这张脸,这锐利的眼神,这沉稳的气度……不正是那日在味香楼,在他之前出言劝阻混混、后又对他微微颔首的那位中年文士吗?
原来是他!本次院试的主考官胡平胡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