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御前陈策定援兵 新军初啼向云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彦的分析,既指出了新军的优势(纪律、配合、耐力适合守城),也正视了其短板(缺乏实战),并提出了扬长避短的策略(依托坚城防守历练),更点明了按兵不动的巨大风险(坐视国门失守)和新军肩负的责任。逻辑清晰,情理兼备,尤其是“不见血,成不了气候”一语,道出了强军成长的残酷真谛。

雍帝听罢,紧锁的眉头微微舒展,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但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沉吟不语,显然仍在权衡。陈彦之言虽有道理,但让新军贸然上前线,风险确实不容忽视。

就在这时,太孙赵宸猛地踏前一步,撩起袍角,竟直接跪倒在御阶之前,声音铿锵,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皇祖父!孙臣请命!”

这一举动让殿内众臣皆是一惊。储君当众下跪请命,非同小可。

赵宸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雍帝,朗声道:“陈参军所言,句句在理!新军乃孙臣与陈参军一手创建,犹如孙臣之子!如今国难当头,北疆危急,正是新军报效国家、证明自身价值之时!孙臣身为新军统帅,岂能安居京城,坐视将士浴血边疆,而自身安享富贵?”

他语气愈发激动,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决绝:“孙臣深知新军初成,风险极大!但正因如此,孙臣更应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共御强敌!孙臣在,则军心在!孙臣愿立军令状,必与云州共存亡,若不能击退匈奴,保云州无恙,孙臣……愿提头来见!”

“殿下!不可!” “储君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还请殿下三思!” 赵宸话音刚落,内阁首辅李文渊、兵部尚书王骥等重臣纷纷出言劝阻,语气急切。储君亲临前线,万一有失,动摇国本,这个责任谁也担待不起。

雍帝的脸色也瞬间变得极其严肃,他盯着跪在下面的孙儿,沉声道:“宸儿!休得胡言!军国大事,岂同儿戏!你可知前线刀剑无眼,流矢难防?你若有何闪失,叫朕如何向你父皇交代?叫这天下臣民如何心安?” 他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深深的担忧。

然而,赵宸毫不退缩,他重重地叩首在地,抬起头时,眼眶微红,声音却异常坚定:“皇祖父!孙臣非是胡闹!孙臣自幼读圣贤书,深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今匈奴肆虐,边民涂炭,镇国公重伤,将士喋血!孙臣身为皇储,若此时只知保全自身,安居幕后,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有何资格将来君临天下?”

他环视了一圈劝阻他的大臣,声音悲愤:“诸位大人皆言储君不可轻动,乃是为国本计。然,国本之固,在于民心,在于将士用命!若因惜一身之安危,而寒了前线将士之心,失了北疆百万黎民之望,这国本,才是真正的动摇!孙臣不敢自比古之贤君,但也愿效仿先祖,亲冒矢石,与将士同袍,共卫山河!此志已决,万死不悔!恳请皇祖父成全!”

一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悲壮与决绝之意。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臣都被太孙这番毫不退缩、甚至以死明志的决心震撼了。他们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储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真正将家国天下放在了自身安危之上。

雍帝看着跪在下方,脊梁挺得笔直,眼神中充满坚定甚至一丝倔强的孙儿,心中百感交集。有担忧,有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是欣慰,是震撼,甚至有一丝骄傲。他看到了一个储君应有的担当和勇气,这远比待在深宫学习权术更令人动容。

他沉默了许久,目光在坚决的孙子和一众忧心忡忡的大臣脸上扫过,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知道,自己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这份勇气,需要被呵护,这份担当,需要被成全。

“罢了……罢了……”雍帝缓缓起身,走到御阶前,亲手扶起赵宸,看着他的眼睛,沉声道,“你的心思,朕明白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朕……准了!”

“皇祖父!”赵宸眼中闪过狂喜与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