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纪元”的时光在指尖(意念的)流淌,李星云逐渐适应了这种无人催促、也无人喝彩的科研节奏。他像一个真正的独立研究者,完全沉浸在了“精神意念塑形”这个自选课题中。
成功凝聚出那只存在了三息的能量小鸟后,他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被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索欲。那粗糙的形态背后,似乎隐藏着精神与能量交互的更深层奥秘。
他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重复实验。调整精神力的频率、强度、注入意念的清晰度与纯粹度……变量多如牛毛,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好不容易塑形成功,却是个四不像的怪异结构;有时形态稳定了,却毫无灵性,像个死板的能量积木。
没有铁蛋的进度条,没有效率评估,只有他自己设定的、不断调整的研究计划和一次次面对失败时的自我调整。
孤独感如影随形。
尤其是在深夜,当一次精心设计的实验再次以能量溃散告终时,静室内的寂静仿佛有了重量,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他会下意识地看向房间中央的奇石,那光芒依旧平稳,如同亘古不变的星辰,却不再传递任何与他当下困境相关的信息。
“要是以前,铁蛋这会儿该弹出【能量结构稳定性不足,建议检查精神力输出曲线】的提示了吧?”他有时会这样想,随即又自嘲地摇摇头,“算了,靠自己。”
他学会了更深入地自我剖析。每次失败后,不再仅仅是沮丧,而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铁蛋以前教他的那种数据分析方法,反复回放实验过程,寻找可能的问题节点。他甚至开始给自己建立实验日志,用最客观的语言记录每一个参数和结果,试图自己从中找出规律。
这个过程比被动接受指导要艰难百倍,但也让他对精神力和能量本质的理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着。他不再是符咒的“使用者”,而是在尝试成为能量形态的“创造者”。
就在他几乎要习惯这种绝对的孤独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是在他进行第N次尝试,目标是将能量塑形成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他全神贯注,精神力细密如丝,包裹着那团能量,小心翼翼地勾勒着棱角。或许是太过追求完美,在最后收尾的瞬间,他的一丝精神力出现了极其微小的、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波动。
预想中的立方体没有出现,那团能量反而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拨动了一下,轻轻一颤,然后……自发地扭曲、拉伸,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其怪异、完全不符合他预期、但也并非完全混沌的——类似于一个歪歪扭扭的、有多处凸起的海星形态?
这个“海星”比之前的小鸟更加稳定,存在了将近十息才缓缓消散。
李星云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