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陇上割麦

司马老贼 土玄 2248 字 3天前

然而,预想中的攻城战并未发生。

当魏延正准备下令攻城时,卤城那扇包铁的城门,却在一声沉重的“吱呀”声中,缓缓打开。

一名头戴进贤冠、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文官,领着寥寥数名属吏,徒步出城。他手中捧着盛有太守印绶和户籍名册的木盘,神色看似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罪臣卤城太守苏衡,恭迎丞相天兵!”他走到魏延马前,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刻意维持的镇定。

魏延丹凤眼微眯,手中大刀并未放下,冷声道:“未战先降,莫非有诈?”

苏衡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却又坦然的笑意:“魏将军说笑了。诸葛丞相神威,天下谁人不知?前者收三郡,伏姜维,败曹真,司马大都督亦只能深沟高垒,避其锋芒。我区区卤城,兵不过千,民不足万,焉敢以卵击石?苏衡不才,亦知天命人心向背,岂忍驱使满城生灵,徒遭涂炭?”

小主,

他言辞恳切,逻辑清晰,既承认了实力悬殊的现实,又巧妙恭维了蜀军和诸葛亮的威望,更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体恤百姓的仁官。

就在这时,中军抵达。诸葛亮在姜维、关兴等人的簇拥下,乘着四轮车来到阵前。

苏衡见状,立刻趋步上前,跪拜于地,将手中印信高高举起:“罪臣苏衡,久慕丞相仁德,今愿举城归降,听凭丞相发落!”

诸葛亮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位不战而降的太守。片刻后,他离车上前,亲手扶起苏衡,温言道:“苏太守深明大义,使一城百姓免于战火,此乃功德,何罪之有?”他接过印信,随即又交还到苏衡手中,“亮仍以此城相托,望太守善加抚慰,安定民心。”

这一扶一托,尽显气度与信任。苏衡愣住,随即眼眶微红,再次拜倒,这一次,声音带上了几分真诚的哽咽:“苏衡……谢丞相信任!定当竭诚效命!”

安抚完毕,诸葛亮步入刚刚接手的府衙,立刻召来苏衡,询问他最关心的事。

“苏太守,陇上麦熟,关乎我军命脉。依你之见,何处麦田最丰,且距魏军主力较远?”

苏衡此刻已全心投效,闻言立刻走到堂内悬挂的陇西地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一处:“丞相请看,上邽城东,渭水之滨,有麦田千顷,乃陇右最肥腴之地,如今正值金黄。司马懿大军驻于上邽城中,此地距城约二十里,平日仅有小队巡哨。”

“二十里……”诸葛亮沉吟,这个距离,正在魏军快速反应的范围内。

苏衡补充道:“不过,司马懿用兵谨慎,主力轻易不出。若丞相行动迅捷,或可成功。”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只是,如何瞒过城头守军耳目,确是一大难题。”

诸葛亮的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望向堂外院子里那几辆刚刚卸下油布、露出真容的奇特四轮车,脸上浮现出那种姜维等人已然熟悉的、深不可测的微笑。

“此事,我自有安排。”他轻摇羽扇,对侍立一旁的关兴、张苞道:“安国、绍先,随我来。能否取此救命之粮,就看我们这出‘戏’,能不能让司马懿‘信’了。”

片刻后府衙后院,二十四名精挑细选的精壮士兵,个个皂衣跣足,披发仗剑,在院中肃立。

“丞相,此计当真能瞒过司马懿?”卤城太守苏衡忧心忡忡。

诸葛亮尚未答话,一旁传来清朗的声音:“太守放心,司马懿生性多疑,越是离奇之事,他越不敢轻举妄动。”

众人回头,只见关兴从内室走出,却也已完全变了模样——他面涂朱砂,头戴一顶特制的金冠,冠上两支鎏金犄角直指苍穹,身披玄色战袍,手执一杆七星皂幡,幡上七颗银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就连见多识广的魏延也不禁赞叹:“好一个天蓬神将!”

张苞好奇地绕着关兴转了两圈,忍不住问道:“丞相,那我呢?”

诸葛亮微微一笑:“绍先(张苞字)率五千精兵,埋伏在上邽以东的密林中。待魏军被引开后,护卫割麦队伍。记住,无论前方发生什么,不得擅离岗位。”

是夜,诸葛亮将关兴单独召至房中,递给他一卷帛书:“这是《六甲天书》中关于缩地法的要诀,你仔细研读。明日行车,步法要与鼓声相合...”

次日黎明,陇上的晨雾尚未散尽,上邽城头的魏军哨兵突然发出惊呼。

“将军!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