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淮水秋风起烽烟 故人踪迹现杀机

“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楚兵校尉粗声问道,目光像刀子一样在陈墨身上刮过。

“回大人,我们是从陈地来的商贩,想在寿春做点盐生意。”陈墨尽量让声音显得憨厚,同时将帽檐又往下压了压。

校尉上前一步,伸手就要掀他的帽子:“抬起头来!”

陈墨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指节已经扣在了弩机上。就在这时,街面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有人大喊:“秦兵!秦兵渡过颍水了!”

校尉的手僵在半空,猛地回头看向街面。陈墨趁机从怀里摸出那枚蒙恬给的虎符,飞快塞到校尉手里,压低声音道:“我是秦使,有要事面见项将军。”

校尉掂了掂虎符,脸色骤变。秦楚交战在即,突然冒出个秦使,这绝非小事。他犹豫片刻,对身后的士兵道:“先把他们带回军营,交由项将军发落!”

被楚兵押着穿过寿春街道时,陈墨才真正体会到大战将至的窒息感。家家户户都在往门上贴桃木符,妇人们抱着孩子往城西的宗庙跑,穿铠甲的士兵源源不断地从军营涌出,往城北的淮水渡口集结。街角的酒肆里,几个白发老者正围着地图争论,其中一个拍着桌子大喊:“李信小儿必走蕲县!那里是我们的主场,定要让他有来无回!”

陈墨的心沉得更厉害。蕲县地势平坦,水网稀疏,确实便于秦军展开攻势。但项燕若真在那里布防,恰恰中了李信的圈套——他太了解李信的战术了,看似直取蕲县,实则会派奇兵绕道包抄,分割楚军主力。

楚军大营扎在寿春城北的丘陵上,连绵的帐篷像黑色的蘑菇,在暮色里望不到头。陈墨和陈砚被押到中军大帐外时,正撞见一个穿着银色铠甲的年轻人从帐内走出,身姿挺拔,眉眼间带着桀骜的英气,腰间佩剑的剑穗是用楚地特有的红缨草编的。

“项公子!”押解的校尉连忙躬身行礼。

陈墨心头一动。项公子?难道是项梁?

年轻人扫了陈墨一眼,目光在他腰间的秦弩上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秦使?我看是奸细吧。父亲正要找个秦国人问问,李信那二十万兵是不是都长了三头六臂。”

“梁儿,不得无礼。”帐内传来个苍老却洪亮的声音,“让他进来。”

陈墨跟着项梁走进中军大帐,迎面就看见案后坐着个须发皆白的老将,虽然穿着便袍,坐姿却如劲松般挺拔,正是楚国最后的柱石——项燕。他面前的案几上摊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用朱砂画着密密麻麻的箭头,淮水流域的山川河流被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是秦国派来的使者?”项燕的声音像磨砂纸擦过青铜,“李信让你来劝降的?”

陈墨摘下帽子,拱手道:“在下陈墨,并非秦使,而是特来向将军示警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墨?”项燕的眉头皱了起来,“那个在邯郸策反郭开,在蓟城识破荆轲阴谋的陈墨?”

“正是。”

帐内突然安静下来,项梁按在剑柄上的手紧了紧,帐外的卫兵也握紧了长戟。陈墨这个名字,在六国将领中几乎无人不晓——他虽未直接领兵,却总能以奇谋扭转战局,赵国亡于他策反郭开,燕国败于他识破刺秦,如今这个“秦之利刃”突然出现在楚营,任谁都会心生警惕。

“你不在咸阳辅佐嬴政,跑到楚地来示什么警?”项梁的声音带着敌意,“莫不是又想耍什么阴谋诡计?”

“李信将率二十万秦军伐楚,兵分三路,主力直扑蕲县,另外两路将绕道淮河上下游,意图切断将军的粮道。”陈墨没有理会项梁的质问,径直走到地图前,指着蕲县以西的一片沼泽,“此处名为‘百尸洼’,雨季积水难行,李信必定会以为将军不会在此设防,但若能派一支奇兵驻守,待秦军半渡时突袭,可破其一翼。”

项燕的目光落在百尸洼的位置,瞳孔微微收缩。那片沼泽是楚地的禁地,据说当年吴楚交战时,有数万士兵葬身于此,连本地人都不敢靠近。陈墨能知道这个地方,还提出在此设伏,绝非信口胡说。

“你为何要帮楚国?”项燕的声音缓和了些,却依旧带着审视。

陈墨苦笑一声,解开衣领,露出后颈处那片已经泛成青紫色的皮肤:“赵高在我身上下了牵机引,嬴政视我为眼中钉。如今我在秦国已无容身之地,只能寄望于将军能挫败秦军,让我尚有一线生机。”

项梁上前一步,看清他后颈的毒斑,倒吸一口凉气:“牵机引……赵高发的狠手。”他看向项燕,眼神里带着犹豫,“父亲,此人虽是秦臣,却与嬴政、赵高不和,或许……”

“你可知李信的先锋何时能到蕲县?”项燕打断他的话,目光灼灼地盯着陈墨。

“不出三日。”陈墨肯定道,“李信求胜心切,必然会急行军。他以为楚军主力在寿春,想趁虚直捣腹地,却不知将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项燕猛地一拍案几,站起身来:“好!我信你一次!梁儿,即刻传令,让钟离昧率五千精兵,连夜进驻百尸洼,多备强弓硬弩,待秦军进入沼泽,立刻放箭!”

“诺!”项梁领命转身,走到帐门口时又回头看了陈墨一眼,眼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