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拿起电文,找到了下一段:
“他还提到,‘在这里,甚至无需过分担忧一百公里之外的日军重兵集团。
附近的日军,在经历官村、黑风峪等一系列失败后,其原有的凶悍进攻性似乎已荡然无存,转而采取守势,士气明显低落。’
总统先生,这不单单是空中力量的威慑能完全解释的。
地面的压力,必然同样巨大,甚至更为直接。”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两位决策者都在消化这颠覆性的信息。
赫尔首先打破了沉默,他开始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语气也逐渐从疑惑转向分析:
“总统先生,如果默菲斯的观察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对大同战略地位的理解,可能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远东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大同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一个需要我们投入空中力量去保护的‘前哨站’或‘资源点’。
这里驻扎着的,很可能是一支拥有超乎想象战斗力的地面力量。
他们不仅能守,而且能主动进攻,能对周边日军形成有效的压制和威慑!”
赫尔转过身,面对罗斯福:
“总统先生,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保障大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云母矿,也不仅仅是为了牵制日军兵力。
保障大同,就是在支持一个已经在华北日军腹地打开局面、并且有能力持续扩大战果的强大攻击集群!”
“这支部队的存在和活跃,将迫使日军在整个晋北、乃至蒙疆地区投入远超我们预估的防御力量。
他们每攻克一个据点,每歼灭一股日军,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削弱日本的战争潜力,都是在为太平洋战场减轻压力。
而且,这种削弱是由内而外的,比我们从外部轰炸的效果可能更为持久和根本。”
罗斯福缓缓点头,他深邃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地图,看到了那片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剧变:
“一支……超越日军,甚至在单兵火力上让我们也感到惊讶的部队……在敌后……自研自产……” 他喃喃自语,随即看向赫尔:
“他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游击者,而是作为一支能够进行正规攻防、并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现代化军队。
保障他们,就是保障我们在华北最有效的打击力量。这比我们最初设想的任何方案,回报率都可能要高得多。”
赫尔重重地点头:
“是的,总统先生。因此,向大同增派第二个‘野马’中队,以及准备备份中队的决策,就显得更为正确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