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岳一边说,一边在沙盘上调整着小旗的位置,一个立体的、动静结合的“驱猎”方案逐渐清晰起来。
孔捷紧盯着沙盘,眼神越来越亮,不时插话:
“嗯……这里可以再放一个连,虚虚实实……对!
装甲连出击的时机最关键,要等鬼子冲起来,势头用老……”
两人就在沙盘前,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完善着这个利用地形、扬长避短,旨在歼灭日军骑兵旅团的作战计划。
之前的些许不快,在共同的敌人和精妙的战术推演中,渐渐烟消云散。
孔捷心里那块大石头,也仿佛被这具体的方案一点点撬动了。
孔捷刚离开不久,江岳就收到了来自张家口前线的消息。
纵队参谋长张大彪发来的战报语气沉稳,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面临的挑战。
战报表明,经过大半个月结合实战的教学式练兵,张家口外围所有据点已彻底肃清。
参与部队,无论是老兵新兵,技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都得到了有效锤炼。
目前,各部队正向张家口城区外围指定位置集结,准备对城区形成合围。
然而,张大彪在报告中重点提出了当前的核心难题:
“……城内敌情已反复核实。
日军正规作战人员数量有限,判断仅为独立混成旅团残部约一个大队。
但其收缩兵力,完全依托坚固城墙、预设街垒及城内赐儿山、大境门等制高点固守。
敌据地利,火力配系尚存。
若强行正面强攻,我军虽必胜,但代价恐难控制。
这与前期我军控制伤亡的思想相悖。”
显然,张大彪这位久经战阵的参谋长,在面对这块缩进硬壳里的“乌龟”时,也感到颇为棘手
——明明敌人已是强弩之末,却因占据了地形优势,变成了难啃的骨头。
江岳仔细阅读了战报,认为自己在重火力和航空支援方面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
他立刻动身,于当天下午赶到了已初步修复、能起降轻型飞机的张家口机场。
在机场旁的临时指挥所里,他见到了从前沿匆匆返回的张大彪。
张大彪眼中带着血丝,但神色依旧刚毅。
“江呆子,你来得正好。”
张大彪指着铺开的城区地图,
“情况就是报告里那样。
鬼子放弃了野战,全部缩回城里,想凭城墙和巷战消耗我们。
这城墙太厚实,咱们现有的山炮、迫击炮啃起来费劲,硬冲伤亡小不了。”
江岳立正回应:
“参谋长,我有个想法。
咱们纵队不是刚接收了几门美军援助的155毫米榴弹炮吗?
虽然炮弹金贵,但这时候不用,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