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小眼挽着袖子,脸上又是油污又是汗水,正扯着嗓子,在现场协调指挥着地勤分队为每一架飞机进行最后的出击准备:
“油车!三号区域的‘木头鹰’还没加满!动作快!”
“检查起落架!特别是改装过的那几架,重点看!”
“炸弹!挂载最后确认一遍,引信都给我检查好了!”
“……”
吆喝声、油泵的嗡嗡声、工具碰撞的金属声、飞行员和地勤的简短交流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充斥着整个机场。
忙碌,却并非无序。
江岳带来的那些从美军观察组那里学来的、简化版的机场管理规范和地勤流程,此刻显现出效果。
虽然条件简陋,但各项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紧张而不慌乱。
当傍晚七点过后,晋北夏日的天空终于恋恋不舍地收敛起最后一丝光亮,夜色如同巨大的幕布,缓缓笼罩下来。
白天的喧嚣和忙碌,仿佛被这夜色瞬间吸收、消弭。
机场上亮起了寥寥几盏被严格遮蔽了光线的、昏暗的指示灯,勾勒出跑道和停机区模糊的轮廓。
庞大的机群静静地趴在黑暗中,金属和蒙皮的表面反射着微弱的星光,如同一群在出击前收敛了所有声息的猎鹰。
只有偶尔从飞行员待命区传来的、压低了的交谈声,以及远处警戒哨兵模糊的身影,暗示着这里正在酝酿着一场石破天惊的行动。
寂静,取代了喧嚣,成为了大战前夜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保定机场,塔台顶层。
夕阳的余晖将西边的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色,也给机场跑道和停机坪上密密麻麻的日军战机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边。
刚刚结束了一天紧张训练和警戒巡逻的飞机,正被地勤人员小心翼翼地引导回机库或固定位置,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航空燃油气味。
关东军飞行战队指挥官,武田信康大佐,双手背在身后,挺直地站在塔台宽敞的窗前。
他年约四十,面容精悍,眼神锐利,带着长期在航空兵一线服役留下的风霜和一种属于精锐的傲气。
他刚刚从东北调来不久,肩负着为关东军地面部队扫清空中障碍的重任。
站在他身旁的是保定机场的指挥官,小林久雄中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