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中心的灯光恒定而柔和,林栀的意识却并未完全沉溺于安眠。即便在睡梦中,她的指尖仍无意识地蜷缩,仿佛虚握着那块已与她命运交织的织梦者碎片。地下深处的冰冷、黑暗与濒死的恐惧,已如烙印般刻入她的骨髓,成为无法轻易驱散的背景音。
她是被一种细微却持续的牵引感唤醒的。
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她的意识深处,与她紧密相连的那块碎片。它不再发出尖锐的警报或传递破碎的信息,而是像指南针感应到磁极般,持续不断地、温和却坚定地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并非空间上的某个方位,而是一种更抽象的概念性指引。
她睁开眼,发现张老师和吴薇都靠在旁边的椅子上小憩,脸上带着疲惫。窗外模拟的自然光显示此时仍是基地的“夜晚”。她没有惊动她们,只是静静地躺着,将所有心神沉入与碎片的连接中。
那牵引感变得更加清晰。它引导着她的“视线”投向被她贴身收藏的霍华德研究手稿和数据芯片。一种强烈的、近乎直觉的认知在她心中升起:答案,或者说下一步的路径,就隐藏在其中。并非通过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是需要一种……共鸣式的解读。
她小心翼翼地起身,尽量不发出声响,取出了防水袋中的手稿和芯片。她没有启动电脑,而是就着医疗仪器的微光,缓缓翻动那些饱经磨难、边缘卷曲的纸张。
这一次,她的阅读方式截然不同。她不再试图用逻辑去理解每一个符号、每一道公式,而是放松心神,让碎片的微弱脉冲如同扫描仪般流过纸页,她则捕捉着脉冲流过特定区域时产生的极其细微的共振加强或频率变化。
奇迹般地,这种方式竟异常有效。
当她的指尖(伴随着碎片的无形感知)掠过某一页边缘一幅描绘着蜿蜒曲折、如同地下根须或能量河流的抽象图案时,碎片的脉冲明显活跃起来,甚至带动她手腕的皮肤产生轻微的麻痒感。
“地脉……”她无声地默念出旁边霍华德标注的一个古老词汇。
当她的感知扫过另一页上一连串与星辰方位对应的复杂数学符号时,碎片脉冲的频率骤然提升,变得急促而富有节奏,仿佛在模拟某种星际导航代码。
“星轨……”
而当她的注意力集中到几处描述能量节点“共鸣”、“放大”、“引导”的段落时,碎片本身甚至微微发热,将她之前注入精神力的感觉反馈回来,并与手稿上的描述产生奇妙的印证。
她沉浸在一种玄妙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中,碎片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着她忽略冗长的计算过程和已被证实错误的方向,直指霍华德理论中最核心、最未被污染的“猜想”部分。
渐渐地,一幅模糊却宏大的图景在她脑海中逐渐拼接起来——
霍华德晚期的研究重心,早已超越了单纯破解“织梦者”碎片或与“方舟”建立连接。他痴迷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为何“方舟”会坠落于此?为何“织梦者”碎片会流落至此并被发现?为何这片土地会孕育出能与星石共鸣的守护者血脉?
他认为这绝非偶然。他猜想,在地球的地壳之下,存在着一种古老而庞大的能量流动网络,他借鉴古人的称谓,称之为“地脉”。这种能量并非科幻中的“魔法”,更接近一种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认知的、与星球生命活动乃至更深层宇宙环境相关的复杂信息-能量场。
而他们所在的江州区域下方,恰好是一个极其罕见和强大的地脉能量汇聚节点。这个节点如同一个无形的漩涡,不仅影响着当地的地质和生态,更在微观层面 subtly (微妙地)影响着生活于此的人类的基因表达(这或许解释了守护者血脉的起源),甚至可能……在遥远的过去,吸引了受损的“方舟”迫降于此,也使得“织梦者”碎片这类外星造物能与此地环境产生某种程度的交互!
他的手稿中,充满了尝试测绘这片区域地脉网络走向、寻找关键能量节点的草图和计算公式。他甚至大胆推测,若能找到并利用这些天然的、强大的地脉能量节点,或许能极大地增强与“方舟”的共鸣,甚至……为碎片提供远超想象的修复能量!
林栀的心脏怦怦直跳。她猛地想起自己在地下挣扎求生时,碎片确实对某些特定的岩壁和水源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能从中汲取微量的能量。那难道就是地脉能量的微弱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