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夏芯舱室起架与楼华的晋级首唱

十二月的燕州带着初冬的凛冽,寒风卷着枯叶扫过夏芯国际厂区的铁栅栏,却吹不散车间里的热气 —— 原有的硅基芯片生产线早已被清空,—— 按小渊的设计,这里将直接跳过蓝星主流的 7 纳米硅基工艺,量产 1 纳米碳基芯片。

据小渊提前测算,1 纳米碳基芯片与现在蓝星最先进的 3 纳米硅基芯片相比,实际性能差距可达 90-150 倍,同样算力下功耗差距约为 10-50 倍,综合能效差距更是高达 900-7500 倍,完全不是一个技术维度的产物。

蓝灰色的老光刻机、涂胶机被吊车吊离时,金属支架在地面拖出刺耳的声响,凌耀祖穿着深蓝色工装服,手里攥着小渊手绘的碳基芯片舱室布局图,站在空旷的车间中央,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每个角落:

“所有人注意!按图纸标注,A 区搭碳基重构舱,B 区预留纳米激光舱位置,中科院的专家已经在调试等离子体设备,今天必须完成重构舱的基础框架!”

车间里的工人立刻动了起来,穿着白大褂的中科院材料专家围着一台银色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李教授伸手摸了摸设备外壳,抬头对凌耀祖说:

“凌老,设备参数按您给的调好了,等离子体输出功率能稳定在 1200℃,就是超密碳粉的纯度得再确认下 —— 刚检测的这批虽然标着 99.999%,但怕有杂质影响晶圆成型。”

凌耀祖立刻掏出手机,拨通小渊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很快出现小渊的脸,他正坐在 117 寝室的书桌前,平板上是盖娅星采矿舰传来的星核结晶扫描图,听到问题后,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动:

“李教授,让工人把碳粉样本送实验室,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下硫含量,只要低于 0.0001% 就能用。重构舱的梯度冷却系统记得从 1200℃缓慢降到 25℃,降温速率控制在每小时 16℃,不然碳糊会开裂。”

正说着,寝室门被推开,杨伟抱着一摞超算服务器的资料突然走进来,看到通话界面,凑过来喊:

“渊哥,李院士让我问你,创世纪超算的通讯模块用不用预留碳基芯片接口?”

“留,按 1 纳米规格留,后续芯片升级能用。”

小渊说完,又转回正题,

“爷爷,重构舱的原子校准仪一定要贴紧舱壁,晶圆凝结后表面起伏不能超过 0.05 纳米,不然进激光舱雕刻会有偏差。这精度是后续纳米激光雕刻的基础,差一点都可能导致电路短路,更别谈实现 1 纳米芯片的性能优势了。”

凌耀祖连连点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记下数值,挂了电话后,拍着李教授的肩:

“这孩子连纳米级的偏差都考虑到了,咱们跟着他的参数来,准没错。你跟工人说,原子校准仪安装时多校两遍,务必把误差压在 0.05 纳米以内 —— 要知道,这可是支撑 1 纳米芯片性能的关键一步,马虎不得。”

与此同时,盖娅星的采矿舰正悬停在阿尔法星系的一颗小行星上空,张越穿着银色的防护服,站在采矿臂操控台前,通过星弦通讯器给小渊发实时画面 —— 小行星表面布满深蓝色的晶体矿脉,采矿臂的机械爪刚抓起一块,晶体就泛出淡蓝色的光。

“小渊先生,首块星核结晶的纯度检测出来了,82%,就是开采时容易碎,刚抓的这块就裂了个缝。”

小渊让幽核调出地球星采矿资料,很快给出方案:

“张越,让采矿臂加装液氦冷却套,把接触晶体时的温度控制在 500K 以下,晶体内部的能量就不会骤变。另外,别用机械爪硬抓,用负压吸盘,吸力调至 0.3 标准大气压,能减少损伤。”

“明白!我这就让技术团队调整!”

张越的声音带着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