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期末考试来得悄无声息,也结束得干脆利落。由于课程安排较为宽松,整个考试周期被压缩在短短一天之内。当最后一门科目结束的铃声响起,教学楼里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学生们背着书包涌出教室,仿佛挣脱了束缚的鸟儿,奔向属于他们的寒假与春节。
117寝室也迎来了久违的轻松氛围,空气中飘散着洗衣粉的柠檬香味,那是楼华刚刚洗完床单被套后留下的清新气息。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户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出青春独有的慵懒与希望。
楼华正小心翼翼地将他的木吉他装进琴盒。这把吉他陪伴他已有三年,琴身有些磨损,琴尾处还缠着一根断裂的琴弦——那是上个月校园音乐节演出时断的。换了新弦之后,却执意保留这条旧的,就给绑在了琴尾,说要留着当“纪念”。他说这话时眼神温柔,仿佛那根断弦不只是乐器的一部分,更是他音乐之路的见证。
突然,电话铃声划破了室内的宁静。楼华接起电话,听筒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他的表情从平静迅速转为惊喜,最后几乎跳了起来。他匆匆说了几句,便挂断电话,快步跑向阳台确认细节。再回来时,整个人像是被点燃了一般,眼睛亮得发烫。
“小渊!”
他几乎是扑到小渊身边,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我要上春晚了!我姐刚打电话来,说春晚导演组亲自联系了夏音,邀请我登台演唱一首自选歌曲!只需要把歌录好发过去审核就行!我在想,唱《故乡的云》怎么样?那首歌情感浓烈,适合这种场合。”
小渊正坐在书桌前整理寒假行李,闻言头也不抬,从背包夹层中取出一个银色U盘,上面贴着一张手写便签——“春晚专用”。
他轻轻将U盘递过去,语气平静得仿佛早已预料:
“早给你准备好了。我选的是《天地龙鳞》(参考了王力宏的《天地龙鳞》),还按照春晚的调性做了改编。副歌部分加入了二胡和古筝的编曲,民族韵味更浓,更容易打动审核组。你先听听看。”
楼华接过U盘,迫不及待地插进电脑。当第一个音符响起,那浑厚的鼓点与悠扬的民乐交织而出,“龙鳞映月光,华夏有锋芒”的旋律如江河奔涌,瞬间点燃了整个房间。楼华的眼睛瞪得滚圆,像是被电流击中,整个人僵在原地。
“这……这编曲也太震撼了!”
他喃喃道,随即转头看向小渊,满脸不可思议,
“你怎么知道我要上春晚?我也是今天才接到消息!连我姐都说这是临时决定,导演组昨天才敲定人选!”
小渊笑了笑,没解释。他当然知道——三天前,幽核便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热度、主流媒体曝光频率以及春晚节目组的历史选人偏好,精准预测出楼华将被邀请。不仅如此,系统还模拟了导演组的审美倾向,推荐了《天地龙鳞》作为最可能通过审核的曲目,并预判楼华在副歌部分因紧张可能出现忘词的情况,因此特意在U盘中嵌入了隐形提词器功能,只需轻点播放器右下角图标即可触发。
“你现在的热度,不上春晚才奇怪。”
小渊轻描淡写地说道,语气像是在谈论天气。可他心里清楚,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信息、技术与洞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时,坐在一旁的杨伟也站起身来,手里握着中科院宿舍的钥匙,钥匙链上还挂着小渊送他的数学公式挂件——一个刻着“?·E=ρ/ε?”的金属小牌,象征着他对基础科学的热爱。
“我寒假不回去了,”
杨伟说,声音温和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