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唯有李家沟东头那间修缮过的老屋里,还透出一豆昏黄的灯光。李卫国伏在临时用门板搭成的书桌前,手边摊开着几个不同的本子——一本是收购点的流水账,字迹工整,条目清晰;一本是他自己对各种皮货、山珍、药材价格波动的记录和分析,间或夹杂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还有一本,则是他规划未来的“蓝图”,上面用铅笔勾勒着简单的线条和地名,字迹潦草却充满力量。
算盘珠子清脆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他刚刚核完这个月的总账,数字远超预期。不仅仅是因为收购量的稳步提升,更得益于与钱有才合作带来的“高端”货品的利润。那几株天麻和那块端砚,经由钱有才的渠道运作,获利几乎抵得上寻常皮货半个月的收入。
灯光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眉宇间少了些许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思虑。王福根的提醒言犹在耳,他不能只顾埋头赚钱。名声在外,是机遇,也是悬顶之剑。
“得有自己的‘护城河’。”李卫国放下毛笔,喃喃自语。这个词是他从一本残破的《三国演义》里看来的,觉得用在当下无比贴切。
他首先想到的是货源。目前虽然与几户老猎户和采药人建立了初步的“代销”关系,但还不够稳固,货源质量也参差不齐。他需要更深入地将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
第二天,他找到了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猎户,七十岁的张老爷子。张老爷子年轻时是方圆百里最好的猎手,如今年纪大了,很少进山,但威望仍在。
李卫国没有空手去,带了一瓶好酒和一块上好的烟叶。
“张爷爷,晚辈想跟您商量个事。”李卫国态度恭敬,给老爷子点上烟。
“卫国啊,有事你就说。”张老爷子眯着眼,享受着烟叶的醇香。
“我想把咱们村,还有附近几个村子,像您这样有真本事的老把式都请出来。”李卫国开门见山,“组成一个……嗯,算是‘狩猎采药队’。”
“哦?”张老爷子睁开眼,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怎么个组法?”
“由您这样的老把式牵头,定规矩,传手艺。”李卫国条理清晰地说道,“比如,什么季节打什么猎物,采什么药,怎么打怎么采才能不绝根。队里的人,按贡献分钱。我这边,优先、优价收购队里出来的东西。这样,大家伙儿不用再单打独斗,互相抢山头,还能把东西卖上价,手艺也能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