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佑电话里那不容置疑的强势,如同最后通牒,宣告着与资本方的博弈已从暗流涌动进入了短兵相接的阶段。挂断电话,办公室内一片沉寂,窗外暮色渐浓,远山如黛,而李卫国的心却如同绷紧的弓弦,清晰而冷静。
苏晚晴安静地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没有打扰他的思绪,只是那双沉静的眼眸中,传递着无言的信任与支持。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他们等不及了。”李卫国转过身,语气平静地对苏晚晴说,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看来环太平洋基金那边,给了陈先生不小的压力。”
“你准备怎么做?”苏晚晴轻声问。
“不能硬顶,也不能妥协。”李卫国走到窗前,望着厂区渐次亮起的灯火,那是他一手打造的基业,是几百户社员的希望所系,“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化解当前压力,又能为青山争取更长久主动权的办法。”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前世的经验与今生的局势融会贯通。资本寻求的是控制与超额回报,而他的底线是自主与发展。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混沌中,未必没有转圜的空间。
一个大胆的、借力打力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他立刻行动,首先拨通了县计委老周的电话。
“周主任,情况有变。”李卫国言简意赅,“陈嘉佑那边施加了很大压力,要求我们尽快同意环太平洋基金入股。我判断,单纯拒绝可能会引发对方更激烈的反应,甚至影响现有合作。”
电话那头的老周语气凝重:“你的意思是?”
“我们不能被动接招。”李卫国斩钉截铁,“我请求县里,以支持重点合资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名义,尽快出台一个关于‘规范县属合资企业股权变更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指导性意见!重点是明确必须保障中方控股地位、保护本土品牌和核心技术、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需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查和可行性论证!”
老周瞬间明白了李卫国的意图:“妙啊!卫国!你这是要借县里的规章,来挡住外面的资本!把我们的底线,变成官方的要求!”
“没错!”李卫国肯定道,“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我们拒绝环太平洋基金就不是我们‘思想保守’,而是‘遵守县里规定’!同时,这也为未来可能与其他真正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合作,立下了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