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万历十五年》的企业管理

一、戚继光:为练强军,他咽下了多少“委屈”?

提到戚继光,谁都会想起“戚家军”和“抗倭英雄”,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能在战场上横扫倭寇的将军,在官场上却要处处“低头”——因为他太清楚了:在明朝那个烂透了的军政系统里,想做事,就得先学会“适应规则”,哪怕这规则让他憋屈。

他的“妥协”,从依附张居正开始。当时明朝军队涣散,士兵逃兵多,将领贪腐成风,想练出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没权力、没银子、没朝廷支持,根本就是空谈。戚继光看出张居正想改革、有实权,就主动向张居正靠拢——他给张居正写信,用词恭敬得近乎谦卑;张居正派来的监军,哪怕不懂军事,他也笑脸相迎,从不正面顶撞;甚至张居正父亲去世,他还特意派人送去厚礼,哪怕这在当时的“清流”眼里,是“攀附权贵”的污点。

可就是这份“妥协”,换来了他最需要的“改革空间”。张居正当权时,力排众议支持戚继光:给他调最精锐的兵源,让他在浙江、福建放手练兵;地方官员刁难他,张居正一句话就能帮他摆平;甚至有人弹劾戚继光“拥兵自重”,张居正也会把弹劾信压下来,保他平安。有了这些支持,戚继光才能搞“鸳鸯阵”,练出纪律严明的戚家军,才能在台州九战九捷,把困扰明朝几十年的倭寇彻底打垮——他用“低头”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战功,让东南沿海的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可这份“妥协”的代价,也在张居正倒台后彻底爆发。万历十年张居正被清算,曾经依附张居正的人全被打压,戚继光也没能幸免。他被调离抗倭前线,派去守北方的蓟州,后来又被诬陷“贪污军饷”,连官职都被罢免。晚年的戚继光,贫病交加,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临死前,他看着自己亲手训练的戚家军旧部送来的一点粮食,长叹一声:“我练了一辈子兵,保了一辈子国,到头来,却连自己都保不住。”他懂怎么在系统里“迂回做事”,却没算到,系统的反噬会来得这么狠——他用妥协换来了事业,最终却被系统的“规则”吞噬。

二、李贽:他骂醒了时代,却骂不醒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戚继光是“弯腰做事”,那李贽就是“抬头骂天”——这位明朝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一辈子都在跟时代的“规矩”对着干,他的思想超前得像从几百年后穿越过去的,可也正因如此,他注定要被那个时代碾碎。

他的“叛逆”,从骨子里就带着。他当过官,却看不惯官场的虚伪——官员们嘴上说“为民做主”,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儒家学者天天讲“仁义道德”,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于是他干脆辞官,跑到湖北麻城的寺庙里讲学,可讲的内容全是“大逆不道”:他说“孔子不是圣人”,没必要把儒家经典当“圣旨”;他说“男女平等”,女人也能读书识字,不该被关在家里;他甚至说“做生意不是丢人的事”,商人也该被尊重——这些话,在当时简直就是“异端邪说”,儒家学者骂他“离经叛道”,官府说他“蛊惑人心”。

可李贽一点都不怕,反而写了《焚书》《藏书》,把自己的想法全写进去,明摆着说“我就是要骂醒你们”。他讲学的时候,不管是农民、工人,还是女人,都能来听,连当地的乡绅都慌了——他们怕老百姓听了李贽的话,不再乖乖听话。后来官府要抓他,朋友劝他“避一避”,他却说:“我都七十多岁了,还怕什么?我的思想是对的,就算死,我也要坚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现实是,他的“硬刚”没能改变时代,反而把自己推向了绝路。万历三十年,李贽被抓进京城大牢,官府判他“死罪”,还说“只要你认错,就能免死”。可李贽宁死不低头,在牢里用剃刀割喉自杀。他临死前,血顺着脖子流下来,还睁着眼睛看着天——他想不通,自己说的都是真话,为什么就容不下?他以为只要坚持“真心”,就能对抗整个系统,却忘了:在扭曲的系统里,“太清醒”本身就是一种罪,他骂醒了世人,却没能逃过被系统“消灭”的命运。

三、暴击指南:系统内生存,该“迂回”还是“硬刚”?

戚继光和李贽,一个“适应规则”,一个“挑战规则”,最后却都落得悲剧收场,这其实戳中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个人理想和系统规则冲突时,该怎么选?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有三个“生存智慧”,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1. 先判断:这个“系统”,还有没有“做事的空间”?

戚继光之所以选择“迂回”,是因为他看清了:明朝的系统虽然烂,但还没到“完全没救”的地步——只要有张居正支持,就能练出强军、抗击倭寇,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如果他像李贽一样“硬刚”,早就被排挤走了,连做事的机会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系统已经“完全僵化”,比如李贽面对的儒家思想垄断——当时的人把“孔子的话”当成不可动摇的真理,根本容不下任何不同意见,这时“迂回”可能就没用了,因为你再妥协,也没法改变“思想被禁锢”的本质。所以第一步,先搞清楚:你想做的事,在现有系统里能不能推进?如果能,就学戚继光;如果不能,再考虑要不要“硬刚”。

2. 再权衡:你的“理想”,能不能承受“妥协的代价”?

戚继光的妥协,换来了抗倭的成功,却也留下了“攀附权贵”的污点,最后还被系统清算;如果他不妥协,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普通将领,没法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这里的关键是:你能接受“不完美”吗?能接受自己为了理想,做一些“不那么体面”的事吗?

很多人既想“做事”,又想“完美”,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就像我们在职场中,想推动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跟不喜欢的同事合作,需要向领导做一些让步——这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为了目标,接受不完美”。如果像李贽一样,一点妥协都不肯,除非你有“宁为玉碎”的决心,否则很容易“理想没实现,自己先被淘汰”。

3. 最后记住:无论“迂回”还是“硬刚”,都要守住“底线”

戚继光虽然依附张居正,但他从没有“贪污军饷”,没有“放弃抗倭的初心”——他的妥协,是“方法”,不是“目的”;而李贽虽然“硬刚”,但他的思想是“追求真理”,不是“为了骂而骂”。

最怕的是,学戚继光的人,最后变成了“为了利益,放弃理想”的投机者;学李贽的人,最后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愤青。所以不管选哪条路,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你可以妥协,但不能背叛初心;你可以硬刚,但不能脱离现实。

其实戚继光和李贽的悲剧,不是“选择错了”,而是“时代错了”——在一个扭曲的系统里,无论你怎么选,都很难全身而退。但他们的价值在于:戚继光告诉我们,哪怕再难,也要想办法“做事”,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李贽告诉我们,哪怕会失败,也要守住“真心”,哪怕只能发出一点点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既不被系统同化,也不被系统吞噬,在能做事的时候尽力做事,在该坚持的时候绝不低头。

终极暴击——从大明到现代企业的“制度性假死”

翻完万历十五年前后的这些人和事,你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明朝不是突然垮掉的,它是在“看起来还行”的状态里,一点点“假死”的——就像一棵大树,叶子还绿着,根却早就烂了。而这种“制度性假死”,从来不是古代王朝的专利,放到今天的企业、组织里,甚至我们每个人的职场生活中,都在不断重演。

别笑大明!你公司可能也在“假死”

把大明的“假死”模型往现代企业里一套,你会发现太多熟悉的场景——原来我们天天吐槽的“大企业病”“官僚主义”,本质上都是“制度性假死”的现代版。

比如“目标错位”,在企业里就是“KPI压倒一切,忘了为什么要做KPI”。我见过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了“日活数据”,逼着运营团队搞“签到送积分”“拉好友得红包”,用户来了又走,留存率低得可怜。有人提建议“不如把钱花在优化产品上”,领导却怼回来:“先把日活做上去,不然总部要问责!”——这和申时行“先维持表面稳定,不管深层问题”,简直一模一样。最后这家公司数据好看了半年,就因为产品体验差,用户全跑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比如“评价扭曲”,对应到职场就是“比起‘办成事’,更看重‘没犯错’‘政治正确’”。有个朋友在国企做项目,明明有更高效的方案,却因为“不符合老规矩”被否决;反而有人天天写“正确的废话报告”,开会时说“领导说得对”,年底却评上了“优秀员工”。这像极了明朝文官集团——海瑞因为“道德正确”被供奉,张居正因为“做事太急”被清算,最后没人敢创新,没人敢担责,整个组织都在“内卷”里消耗。

还有“反馈失灵”,在现代组织里就是“层级越多,真话越难传上去”。基层员工发现流程有漏洞,反馈给主管,主管怕担责说“再看看”;中层领导就算知道问题,也怕得罪人不敢上报;等到高层发现时,小漏洞已经变成了大损失。这和万历被蒙在鼓里,直到女真打进来才慌了神,简直是同一个剧本。

更可怕的是,“制度性假死”初期往往看不出来——就像万历早年,朝廷还有张居正改革的余温,表面上漕运通畅、税收增加,可内里的土地兼并、文官内斗已经埋下了祸根。现代企业也一样,初期可能靠老本、靠行业红利撑着,可一旦外部环境变了,比如遇到竞争对手、市场萎缩,“假死”就会立刻变成“真死”。

你的组织在“假死”吗?一份“系统体检单”

其实识别“制度性假死”不难,我整理了一份“系统体检单”,你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所在的组织,甚至自己的职场状态,有没有这些早期信号:

1. 先看“目标层”:我们还在“解决问题”吗?

? 信号1:开会时,讨论“怎么说”比“怎么做”多。比如汇报工作,先纠结“PPT好不好看”“用词准不准确”,却没人问“这个方案能解决什么问题”。

? 信号2:面对问题,第一反应是“掩盖”而非“解决”。比如项目出了错,先想“怎么跟上面解释”“怎么甩锅”,而不是“怎么补救”。

? 信号3:长期没有“新动作”,靠“吃老本”生存。比如企业多年不更新产品,员工多年不学习新技能,却总说“我们一直这么做,没问题”。

2. 再看“评价层”:我们在“奖励实干”还是“奖励正确”?

? 信号1:“老实人”吃亏,“会来事”的人升职快。比如有人天天跑业务、做实事,却因为“不懂汇报”没机会;有人没干过实事,却靠“跟领导搞好关系”升职。

? 信号2:把“不犯错”当成最大的优点。比如员工因为怕出错,不敢尝试新方法,领导还表扬“这个人稳重”。

? 信号3:用“道德/规则”绑架实干者。比如有人提出改革,却被指责“你怎么不按规矩来”“你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就像当年文官骂张居正“破坏祖制”。

3. 最后看“反馈层”:我们还能“听到真话”吗?

? 信号1:基层的声音传不到高层。比如员工提的建议石沉大海,高层决策全靠“拍脑袋”或“听亲信的话”。

? 信号2:说真话的人会被“边缘化”。比如有人指出问题,不仅没被重视,还被贴上“爱挑刺”“不合群”的标签。

? 信号3:组织里全是“正确的废话”。比如开会时没人说“这个方案不行”,全说“这个方案有亮点,不过还有提升空间”,最后问题还是没解决。

如果你的组织中了3条以上,那就要小心了——它可能已经进入“制度性假死”的早期阶段;如果中了5条以上,那往往已经积重难返,就像万历后期的明朝,再怎么补救,也难挡崩溃的趋势。

别等“死透了”才想起改变!

其实“制度性假死”最可怕的,不是它的不可逆转,而是它初期的“迷惑性”——它让你觉得“还能撑”“问题不大”,直到最后彻底失控。就像万历皇帝,早年或许还有机会挽回,可他选择了“躺平”;就像那些陷入“大企业病”的公司,初期或许只要调整一下目标、优化一下流程就能好转,可他们选择了“维持现状”。

而我们能做的,从来不是等组织“死透了”再逃离,而是在发现“假死”信号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能不能在现有规则里,做一点“有用的事”?就像戚继光,哪怕要依附张居正,也要练出能抗倭的军队;

第二,如果不能,我要不要及时止损,避免被“假死”的系统拖垮?就像李贽,虽然结局悲凉,但他至少守住了自己的“真心”,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戳破真相的话:所有“制度性假死”,都是从“第一个人放弃解决问题,选择维持表面”开始的;而所有“系统重生”,也都是从“第一个人拒绝假死,选择做点实事”开始的。别让你所在的组织,变成下一个“万历十五年”的明朝——更别让你自己,变成那个“明明看到问题,却选择沉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