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了凡四训》说警惕你可能在做“伪善”

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例子:东汉时期的杨震,有人深夜给他送礼,说“深夜无人知晓”,杨震却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他坚持不收礼物,这种不为人知的善行就是典型的“阴德”。

后来杨家世代为官,出了很多贤才,被后人称为“关西孔子”,这就是“积阴德”的回报。

放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在默默践行“阴善”。

比如匿名给慈善机构捐款的人,悄悄帮邻居解决困难却从不声张的人,在网络上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却不求回报的人。

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做事,这种善行虽然不被大众所知,却能积累真正的福德。

再说说“半善与满善”,这对儿区别打破了“行善越大越好”的误区。

袁了凡认为,善行的“满”与“不满”,不在于行为的大小,而在于内心的真诚。

如果行善时内心纯粹,没有任何杂念,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也能算“满善”;

如果行善时心有杂念,即使做了天大的好事,也只能算“半善”。

这里有个特别经典的故事:有位老妇人给寺庙捐了一文钱,方丈亲自为她诵经祈福;

后来一位富商捐了千两黄金,方丈却只让小和尚随便念了几句经文。

富商很不满,方丈解释说:“老妇人捐的一文钱,是她全部的积蓄,内心无比虔诚,这是‘满善’,我必须亲自诵经;而你捐千两黄金,只是九牛一毛,内心也未必真诚,这是‘半善’,小和尚诵经就足够了。”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比如有人给流浪动物投喂食物,是真心心疼它们,每次投喂都会精心挑选适合的食物,还会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这就是“满善”;

而有人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炫耀,随便买些过期的食物扔给流浪动物,拍完照就走,这种行为即使看起来是“行善”,也只能算“半善”,甚至可能对流浪动物造成伤害。

最颠覆认知的,还是袁了凡借孔子之口提到的那个案例,完美诠释了“善行的社会效应比个人道德表现更重要”。

小主,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鲁国人在国外赎回同胞,可到国库报销赎金。

子贡赎回人后却拒绝了赏金,大家都夸他品德高尚,孔子却批评了他;

而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对方送他一头牛作为谢礼,子路欣然收下,孔子反而表扬了他。

很多人肯定会疑惑:“拒绝赏金明明更无私,为什么会被批评?收下谢礼反而被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