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写一本书,她其实更想多陪陪丈夫,但她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
在洛莉的引导下,朱莉开始放下“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
她不再疯狂地旅行,而是和丈夫一起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
她不再逼自己写书,而是每天写一封信给丈夫,记录下生活中的小美好;
她不再刻意讨好父母,而是坦诚地和他们聊自己的恐惧和遗憾。
慢慢地,朱莉发现,死亡的恐惧并没有消失,但她不再被恐惧牵着鼻子走了。
她开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丈夫做的早餐的香味、和朋友聊天时的欢声笑语……她意识到,“活在当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的人,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朱莉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走得很平静。
她的丈夫说:“最后这几个月,是她这辈子活得最快乐的时光。”
朱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无论我们的生命还有多长,都应该好好活着,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身边的人。
3. 瑞秋:失恋的痛苦,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瑞秋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对爱情充满憧憬。
但她的爱情故事,却以一场惨烈的分手告终——她和男友订婚在即,男友却突然反悔,说“我不爱你了”。
失恋后的瑞秋,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辞掉了工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每天以泪洗面。
她一遍遍地翻看和男友的聊天记录、照片,回忆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越想越痛苦,越想越不甘心。
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瑞秋的朋友都劝她:“忘了他吧,不值得,你会遇到更好的人。”
但瑞秋听不进去,她觉得朋友根本不懂她的痛。
无奈之下,朋友把她拉到了洛莉的咨询室。
第一次来咨询时,瑞秋哭着说:“他为什么不爱我了?我到底哪里不好?” 洛莉没有急着给她答案,而是耐心地听她倾诉。
洛莉知道,失恋的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一个爱人,更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咨询过程中,洛莉慢慢引导瑞秋看清:她之所以那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分手本身,更是因为她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了男友身上。
她觉得“男友爱我,说明我是个好姑娘;男友不爱我,说明我一无是处”。
这种“依附型”的自我认知,让她在失恋后彻底崩溃了。
洛莉告诉瑞秋:“你的价值,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善良、开朗、有才华,这些都是你的闪光点,不会因为一场分手就消失。” 为了让瑞秋重新找回自我,洛莉建议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画画,或者去做一些志愿者工作。
一开始,瑞秋很抵触,她觉得“没有爱情,做什么都没意义”。
但在洛莉的鼓励下,她还是尝试着走出了房间。
她开始去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她忘记了痛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她开始去做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慢慢地,瑞秋不再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了。
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和朋友恢复了联系,甚至开始尝试着接受新的感情。
她发现,失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让她变得更独立、更强大了。
瑞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谁还没在爱情里摔过跟头呢?
失恋的痛,就像一场重感冒,难受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总有一天会痊愈。
而这场“感冒”,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4. 洛莉自己:治疗师也需要被治疗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洛莉每天都在倾听别人的痛苦,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她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相,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命运却给她来了一记重拳——她的男友突然和她分手,理由是“我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而你想要的,我给不了”。
分手的那一刻,洛莉彻底懵了。
她一直以为自己和男友是灵魂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她甚至已经规划好了两人的未来。
但男友的突然离开,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作为心理治疗师,洛莉知道自己应该“理性面对”,应该“接纳现实”,但道理谁都懂,真正轮到自己时,却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