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归属感与价值感(孩子的隐形需求)
1. 行为背后的密码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频繁出现不当行为?
为什么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其实,每个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扭曲表达。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了“四大错误目的理论”,为我们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明确地感受到“我是被爱、被接纳的”。
“我在家庭和集体中是重要的”
“我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通过一些不当行为来试图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四种错误目的分别是:
(1)寻求过度关注:“请看见我”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本质上是在说:“请关注我,我需要你的重视。”
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调皮捣蛋、故意惹老师和家长生气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会突然大声说话、做鬼脸,或者故意打翻文具,其实并不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和同学忽略了自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2)权力斗争:“我想说了算”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自主权,他们想通过反抗来获得“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感觉。
比如,家长让孩子穿这件衣服,孩子偏要穿那件;
老师让孩子这样做题,孩子偏要那样做;
家长制定的规则,孩子故意违反。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在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你控制。”
(3)报复:“我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