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给予每个孩子专属的关注
手足之争的根源之一,是孩子觉得父母的关注被兄弟姐妹抢走了,想要通过争吵获得更多关注。
因此,父母要给每个孩子专属的关注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通过争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专属时间”,只陪伴一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听他说话,不被其他孩子打扰。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从而减少通过争吵获取关注的需求。
(二)权力斗争:从“对抗”到“合作”
睡觉、吃饭、写作业,这些日常场景,常常成为父母和孩子权力斗争的“战场”。
父母想让孩子按时睡觉、好好吃饭、认真写作业,孩子却偏偏反抗,你越催,他越磨蹭;你越强迫,他越反抗。
想要结束权力斗争,关键在于父母放弃“控制”的想法,用“合作”的态度,尊重孩子的自主需求,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
1. 用“有限选择”替代“命令”
权力斗争的核心是孩子想自主,父母想控制。
用“有限选择”替代“命令”,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同时父母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比如,父母想让孩子按时睡觉,不要说“快点上床睡觉,别再玩了”。
而是说“你想现在睡觉,还是再玩10分钟就睡?”;
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不要说“快点吃饭,不然就饿肚子”,而是说“你想先吃米饭,还是先吃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让孩子写作业,不要说“赶紧写作业,别再看电视了”,而是说“你想先写语文作业,还是先写数学作业?”
有限选择的关键是,提供的选项都是父母能接受的,并且符合孩子的利益。
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主,就不会再通过反抗来争取权力。
2. 用“坚定而非强硬”的态度坚守底线
尊重孩子的自主需求,不代表没有底线。
父母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并且用坚定的态度坚守,但不要用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
比如,孩子晚上10点还在看电视,父母已经给出了“再玩10分钟就睡”的选择,孩子到点后依然不愿意关电视。
这时,父母要平静而坚定地关电视,不需要过多解释,也不需要和孩子争吵。
孩子可能会哭闹,但父母要坚持自己的决定,让孩子知道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坚定的态度不是“我是你爸爸/妈妈,你必须听我的”,而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规则就是规则,我们要一起遵守”。
比如,孩子哭闹着不想关电视,父母可以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看,但是现在已经到睡觉时间了,我们明天再看,妈妈会陪你一起入睡。”
用理解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3. 提前约定规则,减少冲突
权力斗争往往发生在没有明确规则,或者规则不清晰的情况下。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提前约定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
比如,和孩子约定“每天晚上9点半开始洗漱,10点上床睡觉”“吃饭时间不看电视,20分钟内吃完饭”“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写作业再玩”。
规则要具体、明确,并且让孩子参与制定,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遵守。
规则制定后,要严格执行,不要随意更改。
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就按照约定的逻辑后果执行,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
比如,孩子吃饭时看电视,按照约定,后果是“饭后不能吃零食”,就要坚决执行,让孩子知道规则的严肃性。
(三)消极行为:从“指责”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