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疲惫不堪、情绪低落时,很难有耐心陪伴孩子玩游戏,更难做到共情与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耐烦,看似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实则是自己的“情绪杯”已经空了,没有多余的能量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游戏力父母的修炼,从照顾自己的情绪开始,只有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能量,才能给孩子足够的滋养。
学会“暂停”是重要的能力。
当感到情绪快要失控时,不必强迫自己继续陪伴,而是给自己5分钟的时间,离开现场,做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
可以是喝一杯水、深呼吸几次、听一首舒缓的音乐,或者只是安静地坐一会儿。
这不是逃避,而是对自己和孩子负责。
当我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行为,用游戏力的方式化解矛盾,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游戏日记”是自我觉察的好方式。
记录下与孩子游戏时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内心的焦虑,通过梳理,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与情绪模式。
比如记录下“今天陪孩子玩游戏时,因为他反复打断我而感到烦躁”,然后反思“是不是自己当时太累了,还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
通过持续的自我觉察,我们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陪伴孩子时更专注、更有耐心。
育儿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彼此滋养。
很多父母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最终在疲惫与焦虑中消耗自己,也影响了亲子关系。
游戏力让我们明白,照顾好自己与照顾好孩子同样重要。
当父母的“情绪杯”充盈时,才能从容地用游戏力滋养孩子,让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当父母能倾听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成为更懂孩子的伙伴。
家庭团队协作:让游戏力成为共同的选择
游戏力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整个家庭的共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