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一日,他仿佛置身于学问的海洋中,尽情畅游。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先生的教诲,同时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他才意识到已经过去了一整天。他起身向先生告辞,先生微笑着送他出门,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定了内心的方向。晚风带着初秋的微凉拂过脸颊,街边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在落叶上投下斑驳的碎影。他脚步轻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帆布包侧袋里的笔记本——封皮边角已被磨得有些毛边,却妥帖地收着今天课堂上的顿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午的古代文学课,讲到《兰亭集序》里“死生亦大矣”,从前总觉是文人悲春伤秋的慨叹,今日听老师拆解王羲之写序时的心境:半生宦海沉浮,见惯了宴散人离,才在曲水流觞间悟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原是对“活在当下”的最恳切注解。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上周陪祖父散步,老人指着院角那株老桂树说“今年花比去年密”,当时只随口应着,此刻才懂,那些被忽略的寻常瞬间,原是时光最珍贵的注脚。

笔记本里夹着张便签,是午后图书馆查资料时匆匆记下的:“不是文字选择了人,是人在文字里找到了自己。”先前总纠结于是否要转向更“实用”的专业,此刻再看这句话,忽然觉得胸口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原来那些曾让他在深夜啃读时感到晦涩的典籍,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古人把生活嚼碎了酿成的酒,今日浅尝一口,竟品出了回甘。

走到巷口,远远看见自家窗户透出的灯光,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被拉成长长的影子投在窗帘上。他紧了紧背包带,加快脚步。晚风里飘来饭菜的香气,混着隔壁人家传来的隐约琴声,心里那股充实感忽然有了具体的形状——不是虚无的成就感,而是像此刻脚下的路,每一步都踏在真实的土地上,每一片落叶、每一盏灯、每一页笔记,都在悄悄编织着他想走的那条路。

推开门,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母亲听到声响,从厨房探出头,笑着说:“回来啦,洗洗手吃饭。”他应了一声,走进房间放下书包。再次出来时,桌上已经摆满了饭菜,都是他爱吃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母亲不停地给他夹菜,关切地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他一边吃着饭,一边兴奋地跟母亲分享课堂上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规划。母亲认真地听着,眼里满是欣慰和鼓励。

饭后,他回到房间,坐在书桌前。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他翻开笔记本,准备整理今天的思绪。这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好友发来的消息:“最近忙啥呢,出来聚聚?”他想了想,回复道:“我找到自己想走的路了,得好好努力,等我做出点成绩,咱们再好好庆祝!”发完消息,他关掉手机,重新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他站在山道旁,望着前方蜿蜒伸展的路,消失在晨雾弥漫的林间。露珠沾湿了他的裤脚,微凉的空气里带着草木的清香。山路崎岖,布满碎石,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肩上的行囊,继续向上攀登。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脚步沉稳,一步,又一步,踩在坚实的土地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干燥的泥土里,瞬间洇湿一小块。他抬手抹了把汗,目光却从未离开远方那若隐若现的山顶。

那山顶,便是他心中向往的远方。此刻,它被一层薄薄的云雾笼罩,看不真切,却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山路时而陡峭,时而平缓,他都一一踏过。偶尔遇到拦路的荆棘,他便挥起手中的登山杖,小心拨开。

林中传来清脆的鸟鸣,风吹过树梢,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加油鼓劲。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也许会有更多的艰难险阻,但他心中的信念如同脚下的山路一般坚定。每向上攀登一步,他便离那向往的远方更近了一些。

他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山顶被一层厚厚的云雾所笼罩,让人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貌。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云雾所阻挡,而是紧紧地盯着山顶,仿佛能够透过云雾看到那隐藏在其中的目标。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云雾似乎渐渐散去,山顶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开始若隐若现。他心中一喜,知道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他脸上露出了一抹坚定的笑容,这笑容中透露出他对目标的执着和决心。他毫不犹豫地继续迈开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山顶前进。

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坑洼,但他毫不畏惧,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他的步伐虽然缓慢,但却充满了力量,仿佛每一步都在向山顶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