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长社烽火

“咦?那是……骑都尉曹操曹孟德的旗号?”皇甫嵩眼尖,认出了那面“曹”字旗。

刘备心头猛地一跳!曹操!终于见面了!融合的记忆与后世的历史评价,让刘备此刻的心情无比复杂。眼前这位,是历史上终结乱世、奠定北方霸业的雄主,也是最终与“刘备”不死不休的生死大敌!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文韬武略皆为上上之选,一首《蒿里行》道尽乱世悲辛,其功绩不可抹杀。然其“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本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以及最终架空汉室的行径,也让后世褒贬不一。这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人物,一个注定与“仁德”之路背道而驰的绝世枭雄!

很快,曹操率军肃清了西门附近的残敌,来到城下。他翻身下马,动作矫健,对着皇甫嵩、朱儁抱拳行礼,声音清朗:“末将骑都尉曹操,奉朝廷之命,率军前来支援!二位将军无恙否?” 原来是皇甫嵩与朱儁被波才所部包围的军报传到洛阳后,汉灵帝在曹操之父曹嵩以及士族官员的推荐下封曹操为骑都尉,率领洛阳精锐骑兵前往救援。

曹操的目光扫过城门口肃立的刘备及其身后精骑,尤其在关羽、张飞身上停留片刻,细长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与探究。

“孟德来得正好!”皇甫嵩大笑,“若非玄德先至,以火攻破敌,我等恐难见孟德了!来,这位便是卢中郎将高徒,阵斩程远志、邓茂、郭饶,千里驰援解我长社之围的骑都尉刘备刘玄德!”

曹操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刘备身上,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与热忱,快步上前:“久闻玄德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英雄了得!操在洛阳,亦闻玄德幽青之功,心向往之!今日并肩破贼,实乃三生有幸!” 他伸出手,姿态放得很低,言辞恳切。

刘备看着眼前这张尚显年轻、却已隐隐透出不凡气度的面孔,心中警兆与一种奇异的、英雄相惜的感慨交织。他伸出手,与曹操用力一握。两双同样有力、同样沾满战场硝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个沉稳如山岳,一个锐利如青锋。

“曹都尉过誉!备亦久闻都尉大名,志在靖难,忠勇可嘉!今日得见,幸甚!”刘备不卑不亢,语气真诚。他心中默念: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评语,果然不虚!此人,将是未来最大的对手,但此刻,亦是并肩破贼的袍泽!

“哈哈!好!今日我大汉三路援军齐聚长社,大破波才!当浮一大白!”朱儁豪爽大笑。

短暂的会师,气氛热烈。皇甫嵩、朱儁对刘备的援手之恩感激不尽,对曹操的及时赶到也深表谢意。刘备谦逊有礼,应对得体,对皇甫嵩的沉稳刚毅、朱儁的耿直豪迈表达了由衷的敬佩。曹操则谈吐不凡,既显露出对二位前辈的敬重,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如何追歼波才残部,展现其敏锐的战场嗅觉和进取之心。

长社之围已解,皇甫嵩与朱儁两位中郎将便可大展身手,朝廷更派曹操率三千余人的精骑助阵…此路官军胜算已定。然卢师处实危矣!广宗张梁张宝俱在,贼众凶顽。卢师用兵正大,却失于机变。董卓骄狂轻敌必败,届时朝廷临阵换将,后果不堪设想...

刘备想到此处,酒过一巡后便霍然起身,对皇甫嵩、朱儁抱拳,神色凝重:“二位将军,曹都尉,长社之围虽解,然波才遁走,豫州黄巾根基未除,尚需二位将军与曹都尉合力清剿。然备身负卢中郎将重托,广宗战事正值关键,张角困兽犹斗,恩师身边亦需助力。军情如火,备不敢久留,恳请辞行,即刻率部北返!”

皇甫嵩、朱儁闻言,虽有不舍,却也理解。卢植那边确实更需要这支精兵。“玄德心系师恩,忠义两全!老夫岂敢强留?广宗战事要紧!”皇甫嵩郑重道,“待平定豫州,老夫定向朝廷为玄德请首功!”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也起身道:“玄德高义,操钦佩!待扫平中原贼寇,他日有缘,定当与玄德再聚,把酒论英雄!”

“告辞!”刘备抱拳环视三人,目光在曹操脸上略作停留,那眼神深邃复杂,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未来官渡的烽烟与赤壁的烈火。随即,他不再犹豫,转身大步出帐。

“云长!翼得!整军!回师广宗!”命令简洁有力。

夜色深沉,长社城外的火场余烬未熄,缕缕青烟在寒风中飘散。刘备翻身上马,千骑精兵紧随其后,如同来时一般,沉默而迅疾地融入北方的黑暗。马蹄声碎,敲打着冰冷的大地,渐行渐远。

曹操站在营门口,望着刘备远去的方向,细长的眼睛微微眯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寒风吹起他颌下的长须,也带来一声几不可闻的低语: “刘玄德……人中龙凤,所带精兵杀气凛冽,竟一人未损,非池中之物也……”。

皇甫嵩与朱儁并肩而立,望着那消失在夜幕中的赤色洪流。 “此子……前途不可限量。”皇甫嵩沉声道。 “卢子干……得了个好弟子啊!”朱儁喟然长叹,语气中充满激赏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