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赛的组织也颇具匠心。不仅分区巧妙(大汉口、大汉阳、大武昌),赛程安排合理(8月至11月),票价亲民(8元、10元),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
组委会联合各方,发放百万元体育消费券,在三个赛区同步开展“来一脚、凑热闹”汉超美食生活集市。文创、美食、家电、汽车……超过三百家企业入驻,把球场周边变成了热闹的嘉年华。
江汉区亮出美食地图,邀请球迷“吃完宵夜再回家”;江夏区真诚邀请对手去梁子湖品蟹;经开区则大打产业牌……足球成了撬动本地消费、展示区域特色的支点。
“有人说,‘去看球是假,顺便逛吃是真’。”陈飞在vlog里说道,“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足球本来就不应该只是球场内那90分钟。它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连接社区、释放激情、创造快乐的平台。‘汉超’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足球真正走进了武汉人的日常生活里。”
第四章:微光与希望
联赛进行到中段,陈飞的“汉超梗王”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粉丝,他甚至被组委会邀请去做了几次官方直播的嘉宾解说——当然是带着他那独特的“梗视角”。
一场焦点战,大汉口赛区的头名之争,江岸区队 vs 硚口区队。比赛激烈,比分胶着。最后时刻,江岸区队获得一个点球。 全场寂静。 主罚的是江岸区队一个年轻小伙,据说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校队核心。 他深吸一口气,助跑,打门! 球重重地砸在横梁上弹出! 整个球场爆发出巨大的叹息和欢呼(来自硚口球迷)。 罚丢点球的小伙子瞬间瘫倒在草地上,双手掩面,肩膀剧烈抖动。
小主,
就在这时,看台上,先是零星几下,然后迅速蔓延开来,江岸区和硚口区的球迷,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有节奏地鼓掌。 掌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整齐。 没有嘲笑,没有谩骂,只有鼓励的掌声。 很快,掌声中开始夹杂着喊声,先是江岸球迷喊:“起来!莫慌!(别怕)” 接着硚口球迷也加入,带着笑意喊:“算了算了,你踢不赢我的!(但语气明显是善意的调侃)” 最后,两边球迷混合在一起,变成了统一的呼喊:“汉超!汉超!汉超!”
趴在地上的年轻球员听到了这呼声,他慢慢放下手,抬起头,脸上还挂着泪痕,但眼神里已经重新有了光。他在队友的搀扶下站起来,向着看台深深鞠了一躬。
陈飞在解说席上,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喉头有些发哽。他对着麦克风,沉默了几秒,才缓缓说道: “兄弟们,看到了吗?这就是足球。它可以有最激烈的对抗,最刻薄的玩笑,但最终,它回归到尊重、鼓励和共同的热爱。” “有人说我们‘汉超’是在模仿苏超,模仿他们的球迷文化。但我觉得不是。我们是在找回属于我们自己城市、我们自己的足球的本来样子。热闹、泼辣、真诚、充满烟火气。” “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也许不在那些遥不可及的青训大纲和归化球员身上,而就在眼前,在这一片片草根球场的欢声笑语里,在这一声声‘算了算了’的自嘲和鼓励里,在这些愿意在四十度高温下摇着扇子、贴着退热贴走进球场的普通人心里。” “这一点点微光,或许现在还不够亮,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它添一把柴,它终有一天,能照亮更远的地方。”
镜头扫过看台,扇子浪依旧在翻飞,退热贴还在闪闪发光,球迷们的脸上洋溢着最纯粹的笑容。场外,美食集市的香味仿佛透过屏幕传来,各区的口号还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武汉的夏天依然炎热,但“汉超”带来的这阵风,却让人感到无比的舒畅和充满希望。
苏超有苏超的豪迈与传统,而“汉超”,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带着热干面香气和江湖义气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