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训练场也变了样。草皮上多了许多不起眼的标记点。张琳芃、蒋光太等后卫线上的人,每人戴着一副轻便的AR眼镜。
小主,
他们的视野里,真实的队友和教练还在,但与此同时,一个或多个半透明的、散发着微光的虚拟进攻球员影像被叠加了进来。这些“数字幽灵”由AI驱动,跑位刁钻,穿插诡异,完全模拟强大对手的攻击模式。
张琳芃的任务是盯防一个虚拟的“哈兰德”。他戴着眼镜,不停地左右移动,判断着虚拟哈兰德的跑位,还要兼顾真实世界里的球和队友。
“左边!老张,补左边!”队友在喊。
张琳芃根据AR提示,猛地向自己的右侧横移补位,结果——“哐当!”一声脆响!他结结实实地撞翻了场边放着饮料和毛巾的金属架子!水瓶、能量棒、冰块洒了一地。
他狼狈地摘下眼镜,看着一片狼藉,哭笑不得:“妈的…这假人比真的还能跑…”
另一边,武磊和几个前锋在进行射门训练。他们面对的不是空门,而是AR系统模拟出的、不断移动、做出扑救动作的虚拟门将。门将的扑救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融合了奥布拉克、诺伊尔、阿利松等顶级门将的习惯。
武磊一次次起脚,观察着虚拟门将的移动,尝试寻找刁钻的角度。有时,他会踢出一些看起来“违反物理定律”的弧线球,试图绕过虚拟门将的极限扑救范围。
颜骏凌则在一个特制的VR房间里,面对点球挑战。扑救的不是固定的点球点,而是AI根据C罗、凯恩、萨拉赫等点球高手的历史数据,模拟出的各种不同力量、角度、旋转和助跑方式的点球。每一次扑救,系统都会记录他的反应时间、扑救方向和手掌触球位置。
几天下来,训练场上怪事不断。有人对着空气大喊“漏了!”,有人做出莫名其妙的闪避动作,有人射门后对着空无一人的球门方向振臂高呼…
但渐渐地,怪事少了。球员们开始适应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
张琳芃们发现,自己防守时的预判和选位更快更准了,因为那些“数字幽灵”逼得他们必须提前思考。
武磊们发现,射门时思考的东西更多了,不再只是发力,而是更注重角度和时机。
颜骏凌发现,面对点球时,心里更有底了,因为各种可能性他都“见识”过。
一种新的“数字肌记忆”似乎在悄然形成。不是肌肉本身的记忆,而是大脑在高速处理虚拟信息后,形成的某种更优化的决策回路。
---
国际友谊赛,主场迎战一支以战术严谨、配合默契着称的欧洲球队。
比赛一开始,对方就感受到了不同。
中国队的防守阵型保持得异常紧密,补位及时,仿佛总能提前半步预判到他们的传球线路。他们的进攻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找到空档。
一次对方精心策划的边中结合进攻,边路球员拿球,习惯性地看向中路包抄点。就在他起脚传中的前一刹那,吴曦仿佛未卜先知,突然一个跨步,精准地卡在了他的传中线路上!球打在吴曦身上弹出界外!
对方边锋摊开手,一脸难以置信。
又一次,对方核心中场在禁区前沿拿球,习惯性地做了一个假射真扣的动作,想晃开角度。但防守他的球员没有被完全骗过,只是稍稍失去一点重心,却依然顽强地封堵着他最习惯的射门角度。最终,对方的勉强打门被颜骏凌轻松没收。
整个上半场,比分虽是0:0,但场面上,中国队竟然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形成了压制!
对方主帅在场边急得团团转,多次对着场内咆哮,不时地挠着头,显得非常困惑和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