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人的外形算不上狰狞,但足够怪异,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覆盖着细密的鳞片,鳞片的颜色多为青灰色或墨绿色,能很好地融入水域环境,起到伪装作用。
头部较大,眼睛突出,瞳孔呈椭圆形,颜色多为黄色或红色,在昏暗的环境中能发出微弱的光芒,让它们在水下也能清晰地观察周围。
小主,
嘴巴宽阔,里面布满了细小而尖锐的牙齿,虽然单个牙齿的杀伤力不强,但密集的排列足以撕裂肉类与植物的纤维。
它们的四肢短小但粗壮,手臂和腿部末端都长着宽大的蹼,这让它们在水中能灵活地游动,速度远超普通的水生生物。
即使到了陆地上,这些蹼也能帮助它们在泥泞或湿滑的地面上稳定行走,不会轻易摔倒。
部分成年雄性小鱼人头部会生长出骨质突起,形状如同珊瑚或骨刺,这是它们力量与地位的象征,突起越粗壮,代表在族群中的等级越高。
小鱼人没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交流主要依靠简单的音节、肢体动作和鼻腔发出的哼唧声。
它们无法说出复杂的词汇,只能通过重复的“咕嘎”“叽噜”“啪嗒”等音节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比如“咕嘎”可能代表危险,“叽噜”可能是在召唤同伴,“啪嗒”则可能是发现了食物,不同的族群之间,音节所代表的含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除了音节,肢体动作也是它们重要的交流方式。
挥舞手臂、拍打胸部、跺脚、摇头等动作,配合着不同的音节,能让它们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比如一只小鱼人举起手臂,快速拍打水面,同时发出急促的“咕嘎”声,就是在警告族群有强敌靠近。
如果它们弯腰,双手向前伸出,发出缓慢的“叽噜”声,则可能是在表达臣服或请求食物。
这种原始的交流方式,注定了小鱼人无法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它们的族群大多以血缘为纽带,规模从几十只到几百只不等。
每个族群都由一只最强壮的雄性小鱼人统领,它通常是族群中体型最大、骨质突起最粗壮的个体,负责指挥族群的迁徙、觅食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