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十月初,长安。
深秋的晨曦透过未央宫高窗的琉璃,洒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刘协在贾诩的陪同下,于偏殿简单地用过了早饭。饭食朴素,一如往常,君臣二人并未多言,但一种默契已在无声中流淌。
时辰已至,钟鼓齐鸣,百官依序步入庄严宏伟的德阳殿。
刘协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下的目光扫过殿中济济一堂的文武臣工。经历了北疆大定、二袁联合带来的江淮动荡,一些新鲜面孔也格外引人注目——新近奉诏入朝的蒯良、蒯越兄弟,袁涣等人,今日也正式位列朝班,预示着朝廷权力格局的进一步整合与扩大。
“众卿平身。”刘协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臣谢恩起身。然而,未等惯例的政务奏报开始,刘协便对身旁的中常侍使了个眼色。旋即,一队侍从宦官手捧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物事,悄无声息地走入殿中,将其一一分发到每一位重臣、每一位有资格参与大朝会的官员案前。
殿内顿时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众人低头看去,只见那并非熟悉的竹简木牍,而是一张张柔软、轻薄却颇具韧性的……“纸”?但与民间流传、质地粗糙、色泽暗黄的蔡侯纸截然不同,此纸虽仍然发黄,但较比蔡侯纸强上不少。
“此乃何物?”
“似是纸张,然质地何以精良至此?”
“快看,上面有字!”
众人定睛细看,只见那纸张抬头赫然是四个筋骨遒劲、颇具风骨的大字——“大汉月报”!其下,则是以清晰工整的楷体,密密麻麻印着许多小字。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朝廷近日颁布的重要政令摘要(如黑山军归顺整编、公孙瓒受封易侯等,隐去了关键细节),亦有并州、凉州等地秋收平稳、民心渐附的简讯,甚至还有一篇简短论述精耕细作与积肥之法的农事文章,末尾则是一首署名“佚名”的咏志小诗。
“妙哉!此纸竟能承载如此清晰墨迹,不洇不散!”
“字字分明,排版齐整,一目了然,远胜竹简之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