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蛰渊观火

许都的空气里始终弥漫着一股散不去的血腥味与铁锈味。董承、种辑、吴子兰、吴硕等人的首级被悬于城门示众,其家族男丁尽戮,女眷没入掖庭或赏赐功臣,昔日车骑将军府邸被查抄封禁,朱门之上贴着司空府的白色封条,在风中发出哗啦的哀鸣。董贵人的死,在官方文书上被轻描淡写地记为“暴病而薨”,一席草席裹出宫去,未曾激起半分涟漪。

一场针对皇权潜在支持者的血腥清洗,在曹操及其谋士集团的精准打击下,迅速而彻底地完成了。朝堂之上,往日那些偶尔还敢发出不同声音的“清流”们,此刻都噤若寒蝉,看向御座上那位少年天子的目光中,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同情,更多的则是明哲保身的疏离。

刘协变得更加“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朝会,几乎从不踏出寝宫半步。在朝会上,他眼神空洞,对曹操及其僚属的所有奏报,无论涉及军政大事还是官员任免,一律机械地点头,说:“皆依曹司空之意办理。” 下朝后,他便回到那越发显得空旷冷清的寝殿,不是对着窗外发呆,就是摆弄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木工活计,或是要求内侍去宫外搜罗些新奇但无用的玩物,活脱脱一个逃避现实的昏聩少年。

曹操来看过他两次。一次是带着官渡前线传来的“捷报”,刘协听后,脸上挤出混杂着讨好与茫然的笑容,连连称赞“曹爱卿用兵如神”,随后又小心翼翼地问起许都是否安全,能否多拨些绸缎给他制作新衣,言语间全无对天下大势的关切,只有对自身安逸的担忧。另一次,曹操似是随意提起“皇商”余孽仍在追查,刘协露出惊恐之色,赌咒发誓自己与那些“逆商”绝无瓜葛。

每一次面对曹操,刘协都将精神绷紧到极致。曹操和郭嘉都是洞察人心的大师,任何一丝不自然,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这种表演是极其耗费心力的。每次曹操离去,刘协独自一人时,才会卸下那层面具,露出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冰冷的、如同深渊般的沉寂。

他通过唯一尚能极其谨慎使用的渠道——那个老内侍,接收着来自外界微弱且延迟的信息。这条线,他判断很大可能关联着戏志才。信息经过层层加密和伪装,传递频率极低,内容也极为简略。

“河北,蝗。”

“汝南,僵。”

“奉孝,咳。”

“温侯,静。”

“河北,蝗”证实了靖安司早前关于袁绍后方可能遭遇天灾的推测,这与历史上官渡之战前袁绍面临的困难相符,坚定了刘协对曹操最终能获胜的判断。

“汝南,僵”说明刘备在汝南的发展并不顺利,可能与刘辟、龚都等黄巾余部的整合出了问题,或是遭到了曹操留守部队和本地豪强的联合打压,陷入了僵局。这符合刘协的利益,一个无法壮大的刘备,才能更好地充当牵制曹操的棋子,而非未来的竞争对手。

“奉孝,咳”则让刘协心中微动。郭嘉的身体……历史上他确是早逝之相。这个时代的一场感冒都可能夺人性命,郭嘉的健康状况,或许是未来一个可以关注的变量。刘协现阶段的处境,最坏的打算,就是拖,拖到郭嘉病死。这也是最无奈的一种选择。

“温侯,静”是最让刘协满意的消息。吕布听从了他的密令,在曹操与袁绍大战将起之际,按兵不动,甚至主动向曹操示好,表示愿为朝廷镇守东方,防范袁术。这使得曹操暂时无暇东顾,为吕布赢得了宝贵的巩固和发展时间。吕布的“静”,意味着这颗重要的军事棋子,暂时安全。

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刘协得以在被软禁的牢笼中,勉强拼凑出外部世界的模糊轮廓。他知道,官渡前线的对峙正在加剧,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曹操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北方的战事上,许都的军政事务,多由荀彧统筹,而内部的肃清和监视,则主要由郭嘉负责。

郭嘉……这个名字如同一根刺,始终扎在刘协的心头。尽管表面上,郭嘉似乎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袁绍的情报工作和前线谋略,对宫内的监视似乎有所放松,但刘协不敢有丝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