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乾坤定位,阴阳协和,乃能化生万物,长养黎元。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其道至重,其选维艰。咨尔甄氏,名门毓秀,懿德温恭,秉性仁孝,仪度端和。自侍朕以来,恪勤匪懈,辅政于内,多有裨益。当社稷危难之际,常进忠言,慰朕心忧,其贤明淑慎,足范宫闱。今江夏初定,天下思安,朕承天命,俯顺舆情,册封甄氏为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布告中外,咸使闻知。钦此!”
诏书一下,满朝文武并无太多意外。甄宓之贤,人所共知,其与陛下之情深,亦非秘密。在此时册封皇后,既有酬功之意,亦有稳定人心、象征新朝气象的深远考量。
册封大典虽因国用不足而从简,但依旧庄严肃穆。甄宓身着皇后祎衣,头戴凤冠,在百官朝贺中,一步步走上丹陛,接受刘协亲手授予的皇后玺绶。她容颜绝丽,气度雍容,在那一刻,真正母仪天下的风范展露无遗。
“臣妾,谢陛下隆恩。必当克尽厥职,辅佐陛下,安定后宫,不负陛下与万民所托。”甄宓的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沉稳。
刘协看着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爱重。册立甄宓为后,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也是他稳定内部、明确核心的重要一步。一个稳固的后方,一个能理解并支持他理念的伴侣,在接下来的艰难岁月中,至关重要。
大典结束后不久,刘协做出了另一个决定——携新后甄宓,亲赴江夏前线,抚慰将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举引来了一些大臣的劝阻,认为江夏虽胜,但毕竟曾是战场,陛下与皇后万金之躯,不宜轻涉险地。但刘协力排众议:“江夏将士,为朕,为大汉,流尽了血。朕若因惜身,不去见他们,不去亲口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朕心何安?皇后亦深明大义,愿与朕同往,此正可彰显朝廷与将士一体同心!”
数日后,天子銮驾抵达江夏。消息传来,整个江夏城都沸腾了。残破的城墙尚未完全修复,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淡淡的硝烟与血腥气,但当那明黄色的伞盖出现在视野中时,所有守军士卒,无论轻伤重伤,只要能动的,都挣扎着来到街道两旁,汇聚到太守府前广场。
刘协没有乘坐銮驾入城,而是早早下车,与甄宓一同步行。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帝王常服,甄宓也卸下了繁复的皇后礼服,只着一身素雅宫装,以示与士卒同甘共苦之意。
看着道路两旁那些身上裹着渗血纱布、缺胳膊少腿、却依旧努力挺直脊梁、眼中含泪望着他的将士,刘协的喉咙如同被堵住一般。他走到一名失去左臂、靠同袍搀扶才能站立的年轻校尉面前,停下脚步。
“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刘协的声音有些沙哑。
那校尉激动得浑身发抖,想要跪拜,被刘协伸手扶住。“回……回陛下!末将……李二狗,巴陵人!”
“李校尉,”刘协看着他空荡荡的左袖,心中刺痛,却用力拍了拍他完好的右肩,“好汉子!巴陵出豪杰!朕,谢谢你!谢谢你为朕守住这江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