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江东暗澜,许都冷弈

建业,吴侯府。

孙权碧眼微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那份来自益州的急报。帛书上只说法正下狱,成都戒严。

“公瑾,依你之见,这益州……我等是否还有机会?”孙权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周瑜坐在下首,面色依旧带着几分病态的苍白,但眼神清明依旧。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缓声道:“主公,益州之事,扑朔迷离。刘璋虽庸,然其麾下并非全是无能之辈。法正下狱,无论缘由为何,都意味着荆南在益州的内应网络遭受重创。且此刻的益州戒严,此时我江东若再强行介入,非但难以获利,恐反会深陷泥潭,为刘璋、荆南乃至可能暗中窥伺的曹魏所忌。”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当务之急,非在益州,而在江夏!吕子明虽奇袭得手,然江夏乃四战之地,荆南刘协绝无可能坐视不理。其必倾力来夺!我军新得江夏,人心未附,城防虽经子明加固,然比之荆南经营多年,仍有不及。且……荆南之火器,实乃心腹之患。”

提到“火器”二字,孙权的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江夏之战,吕蒙的“白衣渡江”固然精彩,但那震耳欲聋的轰鸣,那粘稠恶毒、水泼不灭的火焰,给参战的江东将领留下了极深的阴影。

“公瑾是说,刘协会以其火器,强攻江夏?”

“非仅如此。”周瑜目光锐利,“刘协此人,行事常出人意料,惯用奇谋。其若来攻,必是水陆并进,雷霆万钧。子明虽善守,然兵力有限,且需分心防范荆南水军自上游来袭。我军主力,如今被牵制在三处:子明在江夏,我在鄱阳湖监视张辽,陆逊在安抚山越。兵力已显捉襟见肘。”

孙权沉默片刻,手指在益州的急报上重重一点:“如此说来,益州之事,我等只能暂且放手,全力巩固江夏?”

“正是。”周瑜颔首,“江夏在手,则我控扼长江上游,进可威胁荆南腹地,退可保江东门户。此乃根本,不容有失。益州,可遣细作继续打探,但大军不可轻动。待我江东彻底消化江夏,稳住战线,再观天下之变不迟。”

孙权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好!便依公瑾之言。传令吕蒙,江夏防务,一切由其全权处置,务必严防死守,不得有失!所需兵员、器械,优先补给!再令陆逊,加快对山越的剿抚,尽快抽身,以为策应!”

他顿了顿,看向周瑜,语气带着关切:“公瑾,你身体……鄱阳湖那边,张辽可有异动?”

周瑜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自信与一丝凛然:“主公放心,瑜虽抱恙,然精神尚可,足可督练水军,震慑交州。张文远虽是一员良将,然其麾下舰队实力,与我江东水师相比,仍有差距。只要他敢北上,鄱阳湖便是其葬身之地!”

江夏,夏口城。

与建业决策中心的凝重不同,江夏城内外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与忙碌。

吕蒙褪下了昔日“白衣”的伪装,换上了一身沉甸甸的将军铠,按剑立于重新修缮、加高了的江夏城头。江风猎猎,吹动他身后的披风,也带来了长江水汽和……隐约从对岸荆南控制区飘来的、大队人马调动扬起的尘土气息。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江面。原本繁华的水道如今已变得肃杀,所有民用船只被严格管制,江面上游弋的是江东的艨艟斗舰,水寨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木栅、铁索、暗桩层层布防,几乎将长江锁死。城墙上,原有的女墙被加厚,新建了数十座高出墙头的木质箭楼,上面架设着床弩和抛石机。

“都督,按照您的吩咐,城内所有靠近城墙的民房已全部拆除,清出防火隔离带,并挖掘了数条引水渠,以备灭火之需。”副将宋谦在一旁禀报道,脸上带着钦佩。吕蒙的这些措施,显然是针对荆南恐怖的“雷火”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