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廖胜的控诉,李岘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让廖胜退下等待判决结果。
李岘只是调查团的领头人,除了他这个兵部尚书之外,一起来的还有御史中丞、大理少卿、以及户部的两个郎中,李岘自然不会把得罪人的事情扛在自己一个人的肩膀上。
调查团的人都抱着一个心态,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能不得罪王忠嗣就不得罪。
以现有的证据来看,根本无法证明王忠嗣指使部下扣押辽东军的粮食,虽然粮食晚到了一个多月,但最终还是一石不少的送到了柳城。
既然没有证据证明王忠嗣故意扣押辽东军的粮食,那么安守忠的书信就是诬告,至少是误告。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调查团给出了调查报告:王忠嗣并没有故意扣押辽东军的军粮,之所以延误了一个月送达,一是因为自然灾害,二是因为王弼贪杯赖在临渝关迟迟不肯上路,三是因为王弼被山贼射杀,导致运粮军队群龙无首。
王弼已经死了,把所有责任推到他的头上不用怕得罪人,而且公孙讳、廖胜的陈述也把矛头指向了王弼,让他做替罪羊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调查报告写完之后,李岘带头在上面签字,然后通过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回长安交差,如果朝廷不满意这个结果,大伙儿再继续深入调查便是。
五日之后。
这封调查报告从营州柳城送到了长安皇城,几位内阁大臣看完之后也拿不准如何决断?
既然安守忠诬告王忠嗣,肯定得给王忠嗣一个交代。
但安守忠手握八万精兵,目前正在辽东攻城略地,谁也不敢轻易处罚他,万一逼反了安守忠,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杜希望再次提议八百里加急请示大唐皇帝:“还是把安守忠的奏折,以及调查报告送到陛下手中,请陛下裁决吧?”
“杜尚书所言极是。”
这一次,所有内阁大臣一致同意了杜希望的提议。
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安守忠的奏折与调查报告再次经过官道上的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往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