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救灾防灾新举措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也道出了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

“历来如此,便对吗?”朱祁镇猛地站起身,声音陡然拔高,“朕看,是到了彻底改一改这‘成例’的时候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是死路一条!长此以往,整个朝廷都会被拖垮、拖死!”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重重划过受灾区域:“朕意已决,此次赈灾,乃至日后所有灾异应对,当行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之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死路一条,到最后朝廷会被拖死。”

于谦眼神一亮,拱手道:“陛下英明,敢问可有具体方略,以解此困厄,谋长远之安?”

朱祁镇转身道:“第一,变输血为造血:救灾赈济,绝不能再单靠朝廷中枢掏空家底,朕要推行‘中央统筹 + 地方对口支援’之制!”。比如,”

他手指点向地图,“山东受灾,则令邻近富庶的南直隶、河南、北直隶部分府县,各自对口支援山东受灾的府县,钱粮、工匠、药材、耕牛种子,按灾区实际需求供给,责任明确到具体的支援府县。”

于谦皱着眉头问道:“陛下,那朝廷中枢做什么?”

“中枢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核查,以及对最困难、最偏远地区的最终兜底。如此,既能大大减轻中枢重负,又能就近、快速调集资源,岂不比从京城千里迢迢运粮,耗费时日,靡费更多,快得多、省得多、有效得多?”朱祁镇解释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口支援?”李贤瞪大了眼睛,这个前所未有的词让他心头巨震,他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皇上,此策……此策闻所未闻啊,地方财力亦有不逮,且……且非其辖地,地方官员如何肯尽心竭力?这……”

“如何不肯?”朱祁镇斩钉截铁地打断他,闻所未闻?你当然没听过,这可是经过后世实践检验过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此乃国策,非是与你等商量。内阁会同户部、吏部,三日内,必须拿出受灾府县与支援府县的对口名单和具体章程。支援成效,直接列入地方官员年终考功评等,支援不力、推诿塞责者,降职、查办,绝不姑息。支援得力、成效卓着者,重赏、擢升,朕不吝爵禄,朕要看的,是实实在在的救灾效果,是流民有饭吃、有屋住、有田种,不是空谈!”

于谦捻须沉思,缓缓点头:“陛下此策,虽开先河,然……切中时弊。若能妥善推行,层层落实,确可解眼前燃眉之急,亦为长远防灾减灾之计,老臣,附议!”

王佐亦是点头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妙哉,妙哉啊。”

朱祁镇没有理会他们的夸赞,继续道:“第二,谋定而后动,防患于未然。 头痛医头终非上策。

责令六部、都察院、钦天监,会同地方上真正有治水、防灾、赈济经验的能吏及熟悉地方水情、地情的耆老百姓,共同制定一部《大明综合防灾减灾十年规划》。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明确工部治水修堤、户部钱粮赈济储备、兵部抢险救援、刑部维持秩序安靖地方、吏部考核官员防灾救灾功过、都察院监察纠劾之责,务必杜绝遇事推诿扯皮。

同时,构建中枢-省-府-县四级应急响应体系,遇灾情,信息逐级快速上报,中枢指令直达基层,反应要快如臂使指,令行禁止,决不能再出现消息梗阻、指挥失灵之弊。”

石璞听得心潮澎湃,作为工部尚书,他深知治水防灾之难,也最明白系统性规划的重要性。

他激动地躬身,声音微微颤抖道:“陛下深谋远虑,洞悉根本,此《十年规划》若成,并得以贯彻,必能固我大明山河,使亿万黎庶少受天灾荼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朱祁镇目光如炬,看向工部和户部,“水患之根,尽在江河,而江河之祸,尤以黄河、淮河为甚,责令工部,即刻会同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衙门,限期拿出根治黄河、淮河水患之详实方略,尤其是黄河。”

“虽说前些年朝廷投入海量钱粮进行了治理,这次山东没有发生黄泛亦有其功劳,但不能心存侥幸。”说着,他对着一旁的河道总督潘季驯道:“潘爱卿,你来说说,治黄的根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