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其后的是太子朱见沥,他刚从甘肃赶回来。
他骑马走在凤辇侧后方,眼神一直落在那晃动的珍珠流苏上,平日里冷硬的侧脸此刻竟柔和了许多,路过熟悉的巷口时,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总抢妹妹的糖葫芦,被母后追着打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眼里却悄悄蒙上了层水汽。
当凤辇行到朱雀大街时,忽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挣脱娘的手,举着朵刚摘的石榴花往前跑,被侍卫拦住时还仰着小脸喊:“给公主姐姐的,祝她和驸马爷早生贵子!”
辇里的朱亦微听见了,隔着薄纱掀起一角,轻轻朝那方向点了点。
这一下,人群里的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屋顶,连卖菜的大妈都抹起了眼泪:“多好的姑娘,这下可嫁了个好人家哟……”
当凤辇终于驶入公主府朱漆大门时,正午的阳光恰好漫过门楣,将那 “囍” 字照得亮如火焰。
府门内,早已备好的礼乐骤然响起,清越如天籁;府门外,百姓们还站在原地,望着那扇缓缓合上的门,嘴里念叨着 “千岁”“如意”,声音里混着笑与泪,像酿了一冬的米酒,醇厚得让人眼眶发烫。
那一日,京城的风都带着胭脂的甜香。后来人们说,那天的红,是从天边裁下来的云锦,是月老打翻的胭脂盒,是要让这对新人的日子,从开头红到末尾,从眼波红到了心尖上。
这场盛大、温馨又充满人情味和喜剧色彩的婚礼,从此成为明兴朝一段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佳话。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说书人每每讲到“杨老三愁嫁妆,老兄弟抬银箱,皇帝老子来买单”这一段时,总能引得满堂听众哄堂大笑,感慨万千。
它不仅是皇家威仪的彰显,更是兄弟情义、君臣相得、父母慈爱的一曲动人乐章。
………………
数日后,坤宁宫
女儿的喜事办完,坤宁宫内的气氛却并未轻松多久。
这日,孙太后由宫女搀扶着来到坤宁宫,皇后夏子心连忙起身相迎。
“梓潼啊,”孙太后坐下,抿了口茶,慢悠悠地开口,“微儿的终身大事算是圆满落定了。这做兄长的,东宫太子的婚事,是不是也该提上日程了?见沥年纪也不小了,东宫不可久虚主位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子心温婉一笑:“母后说的是。臣妾也正思量此事,按制,该由礼部和宗人府主持,广选天下淑女,为太子遴选正妃及良娣、良媛。”
孙太后满意地点点头:“正是此理。本宫想着,这太子妃的人选,首要便是家世清贵,门第显赫,知书达理,能镇得住东宫,将来母仪天下。京中累世公侯、清流领袖之家,适龄的嫡女,都可纳入考量。此事关乎国本,宜早不宜迟。”
夏子心点头应道:“母后思虑周全,臣妾这就召礼部和宗人令来商议,尽快拟定章程,开始初选。”
婆媳二人正细细商议着选妃的标准和可能的人家,一个东宫内侍却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启禀太后娘娘、皇后娘娘,大事不好了,太子殿下……殿下他……不见了!”
“什么?”夏子心手中的茶盏“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脸色瞬间煞白。
孙太后霍然起身,凤目圆睁:“不见了?什么叫不见了?东宫侍卫都是干什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