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标准体系制定

在陆时羡与彭长刚院士的深度探讨中,生物计算平台数据交互协议直接被确立为标准体系的核心支柱。

这个联盟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俱乐部。陆时羡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应该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平台。我们可以邀请马普所、冷泉港等国际机构作为观察员参与标准制定。

彭院士赞叹道:这个格局很好。既彰显我们的主导权,又保持开放性,这才是大国学术应有的气度。

这次会谈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送走彭长刚院士后,陆时羡独自在办公室沉思良久。

彭院士关于技术标准化的提议,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他意识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若不能系统性地沉淀为经典着作,其影响力终将停留在论文层面,难以真正塑造一个学科的未来。

是时候了。他望着书架上那些陪伴他走过求学与研究岁月的经典专着。

沃森的《基因分子生物学》、阿尔伯斯的《细胞生物学》……

这些着作曾为无数研究者点亮前路,如今,他也有责任为后来者铺设新的基石。

他心里也作下了一项重大决定:在未来两年内,完成两部学术专着的撰写。

在决定撰写这两部学术专着之前,陆时羡确实已有作品问世。

那本五年前出版的有关于显微镜史的书籍。

不过,那本书的定位与现在计划的两部着作有着本质区别。

那本装帧精美、语言生动的《于微处见花、见草、见林木》,更多被归类在科普读物区。

书中用娓娓道来的笔触,讲述了从列文虎克的手工镜片到现代冷冻电镜的技术演进史,穿插着许多科学家的轶事趣闻。

当时的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完成一本学术专着,所以才转而撰写一本科普书籍。

但现在显然已经到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