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最担心的还是霸王趁机出兵

实际上韩信的封王,对曹参这样军功仅次于韩信的将领来说,才是对他自己最有利的。

对此,曹参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自己的此举,是完全站在韩信一边,而对刘邦当初的信任有所辜负。

所以,在一年之后,天下大势已定,刘邦登基为皇帝,封韩信为楚王后,曹参很明智的选择了“归汉相印”。

归汉相印的背后,是曹参对韩信惺惺相惜后的无奈,也是对刘邦当初信任的愧疚。

从还定三秦之战起,曹参就是韩信的副手,之后无论攻魏、破代、降燕、灭齐,这种合作模式就一直没有变过。

曹参亲眼见到一个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在韩信手中熠熠生辉,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整个楚汉战争,刘邦只要分兵,韩信必是首选;而韩信只要分兵,曹参必是首选。

在这个过程中,曹参对于韩信的才能自然会有逐步深入的认知与敬佩,从而立场逐渐转向韩信。

当然除了曹参对于韩信的敬佩外,还有与刘邦的关系渐行渐远,也是曹参选择倒向韩信的重要原因。

在天下没有大变,他们没有起事前,刘邦、萧何、曹参的关系很好。

起义之初,沛县县令害怕刘邦声望过高,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入沛县。

萧何、曹参都是翻墙而去,投奔的刘邦。

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

曹参主要负责打仗,萧何主要负责人事、组织与后勤,任务有别,渐渐产生了矛盾与隔阂。

刘邦深知,在他麾下曹参是有人能替代,而萧何没人能替代,所以在萧何与曹参的矛盾之中,刘邦更多的偏向了萧何。

曹参因此感到说话不起作用、不被真正认可,从而与刘邦、萧何产生了距离,也加速了他后来倒向韩信。

然而,随着韩信的倒台,刘邦也没有抓到曹参的把柄,自然没法治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