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她烧了日记,但风没停

林晚醒来,阳光透过窗帘,像一双温柔的手,轻抚着她的脸颊。

她做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去摸手机,而是冲到阳台上,去看那株劫后余生的玫瑰。

那片新生的叶片,翠绿欲滴,仿佛承载着整个春天的希望。

但叶片上的字迹,却像被时间冲刷的沙画,正缓缓褪色。

“这次,我们都活着说了。”那七个字,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地闪烁着,最终化为一片空白。

林晚的心跳漏了一拍,不是惊慌,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

她转身跑回房间,从一个尘封的铁盒里,取出了一支老旧的录音笔。

那是女儿小时候的玩具,里面保存着她咿咿呀呀、断断续续的《小星星变奏曲》。

按下播放键,那稚嫩的童音再次响起,跑调跑得天真烂漫,仿佛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奇迹发生了。

叶片微微震颤,像一个害羞的孩子,在努力地回应着妈妈的呼唤。

随即,在叶片的背面,浮现出新的字迹:“妈妈,你唱跑调了。”

林晚怔住了,眼眶瞬间湿润。

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这是第一次,植物反馈的内容,带有了如此明确的“童年视角”。

这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段正在生长的记忆!

她深吸一口气,做了个决定。

她不能再像个鸵鸟一样,躲在回忆的沙堆里,等待着那个该死的母碑系统给出什么狗屁解释。

她要主动出击,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过去,迎接未来!

“苏禾,帮我个忙!”一个电话打给了苏禾,那个执拗得像老树根一样的女人,前植物神经响应项目研究员,现在的“记忆花园”民间教育网络发起人。

几天后,社区公园里,一个名为“记忆回音亭”的奇特建筑拔地而起。

那是一个由活体藤蔓编织而成的半封闭空间,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温暖的氛围。

亭子内部,悬挂着数百个微型扩音器,循环播放着居民们提交的声音片段:一句迟到的道歉,一首未唱完的儿歌,一次深夜无助的哭泣……这些声音,如同种子,被埋进了藤蔓的生命里。

苏禾告诉林晚,当某段声音被植物识别为高情感密度内容时,对应区域的藤蔓会自动闭合,形成一个私密的隔间,让倾诉者可以独自沉浸在回忆的世界里。

测试的当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进了“记忆回音亭”。

她失去了唯一的孙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思念。

“奶奶不该骂你挑食……”她低声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