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清军果然纠集大股军队,再次攻城。这次,他们带来了重型火炮,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
崔贤亲自登上城头,指挥将士们奋力抵抗。他亲自发炮矢,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明伦堂内,教谕冯圣教端坐于案前,神色凝重。训导王可象立于一旁,眉头紧锁,低声问道:“冯教谕,清军势大,新河城破在即,我等该如何是好?”
冯圣教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王可象,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我辈当衰年遭国难,若存一苟全性命之心,有负此堂矣。国难当头,我等身为地方官吏,当以身作则,与城池共存亡。”
王可象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随即正色道:“冯教谕所言极是,我王可象愿与您一同上城防守,誓死保卫新河。”
于是,冯圣教与王可象带领着部分乡勇,登上新河城头。他们日夜巡视,组织防御,鼓舞士气。城头上,火把摇曳,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
与此同时,典史刘名世也率领着数十名敢死士,在城墙上往来梭巡,昼夜不息。他们手持刀枪,警惕地注视着城外的动静,随时准备应对清军的进攻。
然而,时间却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从崔贤到任到清军大举进攻,仅有四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虽然竭力整顿城防,招募乡勇,但新河城的防御体系依然薄弱。
崔贤深知,若再给他更多的时间,他或许能完善城防,筹集足够的粮饷,训练出更强大的守城队伍。但现实是残酷的,清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十一月十八日,清军大股军队再次攻城。他们带来了重型火炮,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新河土城终于不堪重负,城墙被震塌,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冯圣教与王可象率领着乡勇,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手持长矛,奋勇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包围。面对清军的劝降,他们义正言辞地拒绝,最终不屈而死。
刘名世率领着敢死士,在城内与清军展开巷战。他们往来穿梭,杀敌无数,但终因力量悬殊,被清军生擒。被俘后,刘名世大呼:“速杀我,我不屈也。”清军为了泄愤,将他残忍杀害。
如果像崔贤、刘名世等这样的官吏,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新河的情况或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他们或许能完善城防,筹集足够的粮饷,训练出更强大的守城队伍,从而抵御清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