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出文物

柜子摆稳当那天,全村人都来看新鲜。深棕色的木头,玻璃门擦得锃亮,层板上铺着王婶缝的蓝布垫,看着就洋气。马教授拿着小刷子,正给张老栓的陶罐除尘:“这得摆在最上头,老物件得有老物件的排场。”

林凡蹲在旁边刻标签,小木板上写着“清末民窑陶罐——张老栓家传,曾装过三十年的老酱菜”,字写得歪歪扭扭,倒透着股实在劲。“教授,您看这样写中不?”

“中!”马教授拍着大腿,“就得这么写,有烟火气!比博物馆里那些‘清代晚期陶瓷器’强多了!”

正忙着,二柱子扛着他爷爷的旧草帽来了,草帽边都磨秃了,帽檐上还打着个补丁。“凡哥,给我这帽子也整个牌牌。”他把草帽往展柜上一放,“我爷说这帽子戴了二十年,从土改戴到分田,见证过大事儿。”

林凡拿起笔,想了想写道:“1950年粗布草帽——二柱子爷爷的‘战友’,陪他种过三十亩地,挡过一百场雨。”

二柱子念了两遍,乐得直拍展柜:“写得好!比我爷说的还带劲!”

李大爷抱着他那把旧胡琴,在展柜前转悠半天,突然说:“我这琴也别挂墙上了,放柜里吧,省得落灰。”他把胡琴小心翼翼搁在蓝布垫上,“得写清楚,这琴拉过《借东风》,也拉过咱村自己的小调,听过的人比村头老槐树的年轮还多。”

林凡刚把胡琴的标签贴上,王瞎子就摸着展柜来了,手里攥着他爹的铜烟袋。烟袋锅黑黢黢的,烟杆上刻着个小葫芦,是他爹年轻时自己刻的。“给我这烟袋也找个地儿,”老爷子摸索着把烟袋放进柜角,“这烟袋锅,装过旱烟,也装过给我娘治咳嗽的草药,啥都能装。”

展柜渐渐摆满了,有王婶陪嫁的砂锅(锔过三道缝,熬粥香),有刘老五拴驴的旧铁链(融过镰刀,又找回来当念想),还有张老栓挖地窖刨出来的陶罐……每件东西都带着个小标签,写着谁的物件,有啥故事,看着比啥珍奇古玩都让人心里热乎。

马教授掏出相机,对着展柜“咔嚓咔嚓”拍:“我回去就给文保所的朋友看看,咱这‘民间博物馆’,比他们的还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