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对皇长子的重要历练,也是向天下昭示帝国传承有序的信号。李琮恭敬领命,带着兴奋与责任感,踏上了西去的路程。他的到来,也给前线带来了一丝新的气象。
而就在李琮抵达巴格达不久,一位神秘的使者,历经艰险,穿越了唐军和拜占庭势力的双重封锁,秘密抵达了巴格达,请求觐见大唐皇帝的代表。
这位使者自称来自埃及,奉埃及总督艾哈迈德·图伦之命而来。图伦总督原是阿拉伯帝国派往埃及的总督,但近年来已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如今阿拉伯中央政权崩塌,他急于寻找新的靠山和外援,以对抗虎视眈眈的拜占庭和内部的其他挑战者。
使者带来了图伦总督的礼物和信件,信中表达了“对大唐皇帝陛下的无限敬仰”和“埃及愿与大唐永结友好”的愿望,并隐晦地提出,希望大唐能承认埃及的“自治地位”,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军事和技术支持,以换取埃及对大唐的臣服和丰厚的贸易利益。
郭昕和李琮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快马加鞭报往长安。埃及的主动接触,无疑为大唐兵不血刃地解决地中海东南岸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长安宫中,李琰同时处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巴格达的治理、地中海的博弈、波斯的稳定、突厥的羁縻、皇子的历练、埃及的示好……万千头绪,在他手中却有条不紊。
他看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新月沃土”,心中勾勒着未来的蓝图。两河流域和波斯将是帝国未来重要的粮仓和财赋之地;叙利亚和埃及是通往地中海的钥匙;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则是需要安抚的潜在麻烦源。
“告诉郭昕和李琮,接见埃及使者,予以厚待。可以原则上同意埃及自治,但必须接受大唐册封,使用大唐历法年号,开放所有港口,允许大唐驻军,并缴纳贡赋。具体细节,让他们去谈。”李琰对沈迁吩咐道。
“告诉卡特琳娜,与拜占庭的谈判可以加深,但军事同盟暂不答应。可以出售一批改进后的弩箭给他们,但要价要高。同时,严密监视医院骑士团的动向,若其胆敢袭击大唐目标,立刻予以毁灭性打击,不必请示。”
“告诉莎赫尔娜兹,抵达巴格达后,协助李琮和郭昕,安抚波斯裔民心。待局势稳定,朕会考虑她的加冕之事。”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帝国的战车在他的驾驭下,平稳而坚定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征服的脚步或许稍作停顿,但融合与控制的进程却大大加快。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由大唐主导的新世界秩序,正在西亚的废墟上,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