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兵威南疆

第二, 推行羁縻之策,授予大唐官爵。 愿意真心归附的部落首领,大唐皇帝将授予其羁縻州刺史、县令等官职,承认其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治权,但其地位需得到大唐册封,并承担朝贡、协助维护地方稳定等义务。

第三, 兴办教化,渐染华风。 大唐将派遣学者,在愿意接受的部落中传授中原文字、农耕技术、医药知识,促进文明交融。

最后,信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另一条路:“若仍有执迷不悟,负隅顽抗者,天兵再度降临之时,恐非今日之象谷可比。望诸酋长明察时势,为族人谋一生路,勿使祖宗基业、部落血脉,毁于一念之间。”

软硬兼施,恩威并济。既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又有保全地位和体面的途径,还有长远的文化融合,更伴随着象谷惨败那血淋淋的武力威慑。

几位大酋长沉默了。他们互相看着对方,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摇和计算。继续打?唐军的恐怖他们已经领教,无异于以卵击石。接受条件?虽然失去了完全的独立,但部落得以保全,族人能获得急需的物资,他们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甚至借助大唐的威望,还能压制其他小部落。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默和激烈的内心挣扎后,一位最为年长、威望也最高的酋长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唐军……不可敌。这位公主……给出的路,或许是唯一的生路了。为了部落的延续……”

很快,第一个,第二个……越来越多的酋长表示愿意接受玛丽公主的调停,派代表前往安南都护府进行详谈。

玛丽公主的斡旋,在唐军赫赫兵威的背景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长安,东宫。

拉什米卡斜倚在锦榻上,正把玩着一枚来自天竺的孔雀石胸针,嘴角噙着一丝得意的笑容。她散播的关于玛丽公主“勾结部落、图谋不轨”的流言,似乎起了一些效果,至少她安插在宫中的眼线回报,有些低位妃嫔和女官在私下议论时,语气中已带上了几分猜疑。

“哼,一个异邦公主,也妄想在大唐搅动风云?只要种下怀疑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她喃喃自语,幻想着太子李琮因此对玛丽乃至其背后的锡兰产生恶感,从而更加倚重自己,甚至……

然而,她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

一名心腹侍女匆匆而入,脸色有些发白,低声禀报:“良娣,不好了。安南八百里加急军报,骠州大捷!唐军在象谷阵斩数万,已彻底击溃部落联军主力!”

拉什米卡手中的孔雀石胸针“啪”地一声掉落在柔软的地毯上。

“还有……”侍女的声音更低了,“玛丽公主的斡旋已然成功,多位部落大酋长已表示愿意归附,不日将派代表至都护府谈判。陛下……陛下听闻后龙颜大悦,已下旨褒奖安南都护府上下,并对玛丽公主赞不绝口,称其‘智勇双全,深谙朕心’。”

拉什米卡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精心散布的流言,在如此辉煌的胜利和成功的斡旋面前,显得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堪一击!不仅没有伤到玛丽公主分毫,反而可能因为诬告和动摇军心之嫌,引火烧身!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太监尖细的通传声:“太子妃殿下到——”

拉什米卡心中一凛,慌忙起身整理仪容,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太子妃王氏在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而入,她今日穿着一身杏黄色的宫装,仪态端庄,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她目光扫过地上那枚孔雀石胸针,又落在拉什米卡有些慌乱的脸上,淡淡开口:“良娣近日似乎颇为操劳?”

拉什米卡强自镇定,躬身行礼:“妾身不敢,只是打理些宫内琐事。”

“哦?”太子妃微微一笑,那笑容却未达眼底,“琐事?本宫怎么听闻,有些关于前线、关于陛下钦使的不实之言,在宫内悄然流传?如今骠州大捷,玛丽公主立下大功,陛下圣心欣慰。若这些无根浮萍般的流言,扰了父皇的清听,或是寒了前方将士与有功之臣的心……这责任,不知该由谁来承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的话语不急不缓,却字字如针,扎在拉什米卡的心上。没有直接的斥责,没有证据确凿的指控,但那种居高临下的威慑和隐含的警告,让拉什米卡瞬间冷汗涔涔。

“妾……妾身不知此事……”拉什米卡试图辩解。

“不知便好。”太子妃打断了她,语气依旧平淡,“既然不知,那就管好自己身边的人,莫要听风就是雨,更不要以讹传讹。东宫乃国本所在,当为后宫表率,沉稳持重,方是正理。良娣以为呢?”

拉什米卡低下头,指甲几乎掐进了掌心:“太子妃殿下教诲的是,妾身谨记。”

“嗯,记住就好。”太子妃深深看了她一眼,不再多言,转身离去。那从容的背影,仿佛刚才只是进行了一次再寻常不过的日常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