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不再派遣小队深入丛林,而是组织优势兵力,装备强弓硬弩和皮盾,步步为营,缓慢向那个部落的核心区域推进。遇到袭击,则就地结阵,用密集的弩箭还击。同时,他让杜环设法联系与那个部落有矛盾的其它土着群体,许以贸易好处,试图进行分化。
经过近一个月的对峙和小规模交锋,唐军依靠严格的纪律和强大的远程火力,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在一次精心策划的反伏击中,刘仁轨亲自指挥,以一部兵力诱敌,主力则绕后包抄,用弩箭覆盖了部落战士的聚集地,击毙了其首领的儿子。
巨大的伤亡和首领继承人的死亡,彻底震慑了这个部落。他们终于派出了使者,表示愿意谈判。
刘仁轨展示了强硬后的怀柔。他释放了俘虏,赠送了粮食和布匹,并明确表示,大唐人来此,是为了贸易和共同开发,并非为了占领他们的土地,只要遵守约定,双方可以和平共处,唐城可以提供他们需要的盐、铁器和药品。
恩威并施之下,紧张的局势终于缓和下来。唐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可以继续巩固据点,勘探资源,并尝试在开辟出的空地上,播种下带来的玉米和马铃薯种子。这些作物能否适应这片全新的土地,将决定着未来东洲开拓的成败。
长安,大明宫。
李琰同时收到了来自西域魏王李意的密奏,以及来自登州转发的、由信鸽传来的东洲开拓队的第一份简报。
他仔细阅读着魏王关于应对波斯危机的详细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意的处理方式,深合他意,甚至比他预期的更加老练。既保持了战略定力,又展现了灵活的手腕,将“伐谋”、“伐交”运用得恰到好处。
“意儿做得不错。”他对身旁的上官婉儿和阿史那云说道,“懂得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看来,西域交给他,朕可以放心了。”
上官婉儿笑道:“陛下调教有方,魏王殿下天资聪颖,方能如此。”
阿史那云则更关心东洲:“陛下,刘都护他们似乎遇到了不少麻烦,也不知那些新种子长得如何了。”
李琰看向东方,目光悠远:“开拓新土,岂能一帆风顺?些许挫折,正在意料之中。朕相信刘仁轨和杜环的能力。待他们站稳脚跟,东洲的财富,将源源不断滋养我大唐。届时,西进之路,将更有底气!”
他提起朱笔,在魏王的密奏上批阅:“处置甚妥,依计而行。望持重应变,遇有大事,急奏勿疑。” 对于东洲简报,则批复:“知悉,所需医药、匠器,已命登州后续船队准备。望克服艰险,稳扎稳打。”
东西两线的消息,一忧一喜,但都在可控和预期的范围之内。李琰知道,他布下的棋子正在按照预想发挥作用。寰宇一统的宏图,正在这看似纷乱的局势中,一步步向前推进。而下一阶段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波斯能否在唐城的“非官方”支持下,多支撑一段时间,以及东洲的新作物,能否带来预期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