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李意感到压力的,还是来自大食奥马尔哈里发的反应。奥马尔并未因大唐的强硬照会而退缩,反而加大了对呼罗珊边境的军事压力。哈立德虽然主力被罗马牵制,但其副将指挥的偏师,与大唐新任呼罗珊镇守使的部队,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数次规模不大但异常激烈的冲突,双方互有伤亡。西域的空气里,再次弥漫起浓重的火药味。
更让李意心烦的是,朝中似乎又有人开始借着西线紧张和之前他与玛丽公主的流言,在父皇面前进言,隐隐暗示他“穷兵黩武”、“结交外藩”、“恐生边衅”。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意对郭孝恪和玛丽叹道,“奥马尔是想逼我们让步,朝中亦有人不想看到西域过于安稳。看来,不拿出点真格的,有些人是不会消停的。”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应对大食威胁、震慑吐蕃”为名,奏请朝廷,在西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秋狩”演武,调动安西、北庭及西域诸国附庸兵马,于龟兹以北的广阔戈壁集结,展示肌肉!他要借此向大食、向吐蕃、也向长安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明确传递一个信息——西域,稳如泰山,他魏王李意,不容挑衅!
长安,大明宫。
李琰的案头,三方的急报再次同时抵达。
岭南水师初战风浪,遇挫但未溃,并发现不明窥探者;东洲化解人祭危机,融合深化;西域边境冲突加剧,魏王欲行大规模演武。
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奏报,权衡着利弊。
对于岭南,他批复:“水师初成,遇挫乃兵家常事,太子与张岱处置得当。窥探之敌,需严加防范,查清来历。南海水师建设,需加速,不可因一时挫折而气馁。”
对于东洲,他批复:“刘仁轨、韩猛、阿兰,化解危机,功莫大焉。东洲融合,已见曙光,当再接再厉,巩固成果。严禁人祭之法,即刻推行,违者必究。”
而对于西域魏王请求大规模演武的奏报,李琰沉思最久。他明白李意的用意,也清楚西域面临的巨大压力。最终,他提笔批复,只有短短数字:
“准。然,尺度需拿捏,意在威慑,勿启战端。朕,静观其效。”
这是一次有限的授权,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放手让李意去展示力量,但也划下了明确的红线。帝国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几乎同时进入了更加紧张和关键的阶段。李琰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如履薄冰,也需要更加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