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老师很多是外籍或者有海外背景,实行小班制,比较注重个性化引导,而且是双语教学。
以我和他们筹备方一些人的交情,或许可以去问问,看能不能让这两个孩子先去参加他们的早期教育项目或者作为特例入读。”
陆青阳闻言,心中一动。
他来自现代,对“国际学校”的概念自然不陌生,知道那是为外籍人员子女和部分高端家庭提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都更优渥的选择。
他没想到在八十年代初的京城,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萌芽。
以他现在的经济能力,负担学费完全不是问题,关键是这种环境可能真的更适合小石头和小鱼儿的发展。
他立刻举杯,以茶代酒敬了外婆一下,语气真诚地说:“外婆,不瞒您说,我们正在为两个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环境发愁。
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那真是太好了,麻烦您帮忙打听一下,看看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可能争取,我和小茉都认为,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秦佩文见外孙思路清晰,并且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心下更是欣慰,满口答应下来:“好,这事包在外婆身上,我这两天就去找人问问具体情况,咱们家这两个宝贝,值得更好的培养。”
方仲文和丁盼云在一旁听着,虽然对“国际学校”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见秦佩文说得笃定,陆青阳也认可,知道这或许是一条更好的路,也都露出了支持的神色。
秦佩文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加之心里惦着重外孙们的教育大事,没歇两天,便动用了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网,亲自去拜访了负责筹办那所国际学校的关键人物。
正如陆青阳所了解的,这类学校在创办初期,招生对象卡得很严,原则上只接收外籍人员子女,以确保其办学性质和资源集中。
秦佩文这位退休外交官的面子固然不小,但对方起初也面露难色,表示制度如此,不好破例。
然而,秦佩文并未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