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短信看似合情合理,却引起了警方的深度怀疑。首先,不辞而别后用短信请假,本身就违背常理。
其次,这条短信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烟雾弹,意图将警方的调查视线引向遥远的四川,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扰乱侦查方向。
警方立即采取了最直接的确认方式——比对照片。酒店其他服务员手中有罗静的生活照。当侦查员将照片与死者遗体进行仔细比对时,一个关键的个体识别特征出现了。
“我觉得这个吊坠呢,是个水晶的。”一位眼尖的民警指着照片上罗静脖颈处一个闪亮的饰品,再与尸体颈部发现的残留物进行对比,“好,与我们现场看到的(吊坠)一比,好!重合了!”
身份确认了!河道中的无名女尸,正是失踪的服务员罗静。案件的侦查,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基点。
第四节 轨迹追踪,消失在乾隆新城
既然确定了死者身份,下一步就是还原她生前的最后活动轨迹。罗静从四川来到黔西打工已有多年,因其工作的宾馆服务性质,社会关系较为复杂,接触人员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警方调取了8月9日,也就是罗静失踪当天,酒店周边以及她可能途经的所有路口监控录像。海量的视频数据面前,侦查员们目不转睛,一帧一帧地追踪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监控画面显示,8月9日下午,罗静独自一人离开工作的宾馆。她走过熟悉的街道,身影在数个路口监控中接连出现。“过了八毛线(注:应为当地一个地名或路口俗称)过后呢,她往右,就往乾隆新城方向走了。”侦查员描述着她的行进路线。
乾隆新城是当地一个在建的居民小区。监控捕捉到罗静从西大门进入小区后,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出口的监控画面里。
“我们由此就推断,死者是在(小区内)某处被害,然后被人抛尸到河道里去了。”侦查指挥员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乾隆新城小区,无疑就是本案的第一现场,至少也是与凶手遭遇的关键地点。
第五节 亲密好友,“小兰”浮出水面
围绕罗静的社会关系调查同步展开。外围走访的民警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罗静在黔西本地有一个关系极其密切的女性朋友,两人相识相交已有七、八年之久,情同姐妹。
“罗静在黔西和一个叫小兰的关系特别好,经常在一起玩。”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警方。
这个“小兰”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情人,她很可能掌握着罗静最后时刻的关键信息。
就在侦查员紧锣密鼓地核实“小兰”的真实身份时,另一路负责调查罗静财物情况的侦查员,传来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发现。
他们查询了罗静的银行账户记录,发现其在8月9日晚上8点过几分的时候,有一笔1万元的现金被取出。而取款地点,就在黔西县城的某个农业银行ATM机。
时间点如此敏感——就在罗静进入乾隆新城小区并失踪后不久!这绝不可能是巧合。警方立刻调取了银行监控录像。
画面中,一名背着黄色挎包、身穿白色衣服的女子,在晚上8点整走入ATM隔间,3分钟后完成操作离开。柜台前的监控探头,清晰地捕捉到了她的正面头像。
“那么一看,就是小兰!”参与调查的民警几乎脱口而出。这张脸,与他们正在调查的罗静的密友“小兰”完全一致!
警方立刻回头,再次仔细筛查乾隆新城小区的监控录像。果然,在罗静进入小区后不久,另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出现了——正是“小兰”!而且,她最终消失的楼栋方向,与罗静消失的区域高度重合。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指向明确的洪流。罗静失踪后,小兰为何能持有她的银行卡?为何能在罗静大概率已遇害的时间点取款?为何两人在同一天进入同一小区后双双“消失”?
“除了死者已经被他(她)控制了,才会有(银行卡)这些物品、现金才会到他(她)手上。”侦查员的逻辑清晰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