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工提出线条改写,这段时间国际上最有名的就是以游隼的线条为原型研发出来的破坏者轰炸机。
在战斗机上作出类似的改变,就能节约不少能源。
何天这边提出用冷却液为发动机降温减负,也是提高性能的。
工程师们开动脑筋,几乎人人都有合理的可行性方案。
最终汇总成一张图纸的时候,无人区军工厂也可以投入生产。
经过组织上的批准,尽管经费有点困难,但整个工厂所有人热情高涨。
建造建国后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在座众人有一个算一个,以后,未来,都要写在开国史书第一页的。
1955年底,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在大西北无人区上空试飞。
从祖国少得可怜的空军战队抽调了最精锐的飞行员组成试飞大队,及时赶到。
所有工程师们心揪在一起,何天一遍又一遍的算着战斗机的安全性能,飞行数据,确保了安然无恙之后,还不放心,又找来队里的数学教授,给他一串数据。
“严教授,麻烦您帮我算算,我怕我因为算多了,形成肌肉记忆,下意识出的错,自己很难找出来。”
严教授欣然同意。
段工觉得有点道理,又去找机床师傅过来帮忙。
耳熟能详的数据,到新人手里,又是一番新的结果。
有的人出错,有的人算出跟设计师们一样的结果,何天让大家再算一遍。
一直到出错的人纠正过来,结果无误,终于到了飞行员上机时候了。
大家都已经在组装厂房模拟实验过无数次,早就摩拳擦掌,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丝毫不放在心上。
专门选了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战斗机一次一次冲上云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好的战斗动作,投掷,提升,降低,翻身,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