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集:陶罐里的阳光

原来,所谓“传承”,就是这些带着温度的痕迹,在时光里慢慢走,总会遇到能读懂它们的人。

发现陶罐内壁的划痕后,小林总忍不住想多看看它。

这只陶罐被暂时放在库房的待研究区,和其他几件同期出土的陶器摆在一起。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灰扑扑的,带着泥土的颜色,但小林觉得,自己发现的这只,格外不一样。

她查了考古队的发掘记录。这只陶罐出土于一个普通的聚落遗址,周围有十几座半地穴式的房子,还有储存粮食的窖穴。考古报告里写着:“遗址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多为日常实用器,反映了当时农业定居生活的特征。”

没有惊天动地的发现,没有华丽的纹饰,就像报告里说的,它只是一件“日常实用器”。可正是这份“日常”,让小林觉得亲切。她仿佛能看到那个聚落里的生活:男人们在田里种庄稼,女人们在房子里做陶器、纺线,孩子们在村子里追跑打闹,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炊烟,陶罐里飘出食物的香味。

她开始在休息时往库房跑,有时是趁午休,有时是周末加班。她会把陶罐捧起来,凑到耳边,好像能听到里面传来的、遥远的声音。

“你说,那个留下划痕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她对着陶罐轻声说,“他是不是也像我一样,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总会想起奶奶做的陶罐?”

陶罐当然不会回答。但小林觉得,它在听。

有一次,她带着自己做的便当去库房,打开盒子时,飘出一股番茄炒蛋的香味。她忽然想,几千年前,这个陶罐里装过什么呢?是煮好的小米粥,还是腌好的咸菜?用它的人,是不是也像她现在这样,饿了的时候,打开罐子就能闻到食物的香味?

她拿出手机,对着陶罐内壁的划痕拍了张照片。照片放大后,能更清楚地看到那道浅痕的走向,开头深一点,中间变浅,结尾又微微用力,像个犹豫着要不要继续的小孩。

小林把照片设成了手机壁纸。同事看到了,打趣她:“你对这破罐子着迷啦?”

“它才不破呢。”小林认真地说,“它里面有故事。”

那天晚上,小林做了个梦。梦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金黄色的麦子在风里摇晃。田野边有个小村庄,泥土盖的房子错落有致,烟囱里冒出的烟笔直地冲向蓝天。她看到一个穿着粗麻衣的小女孩,蹲在一棵大树下,看着一个中年男人做陶罐。男人的手很大,沾满了泥,把一团黄泥揉来揉去,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圆鼓鼓的形状。

小女孩手里拿着根小树枝,趁男人转身去拿水的功夫,飞快地在陶罐内壁划了一下。男人回头看到了,并没有生气,只是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陶罐上的湿泥反射出亮晶晶的光。

小林在梦里想,这一定就是那个陶罐的故事。

库房要进行一次大整理,所有待研究的文物都要转移到临时仓库。小林主动申请负责搬运那批陶器。

搬运那天,天气很热,库房里没有空调,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滴。小林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进铺着泡沫的箱子里,手指再次触到了那道划痕。这一次,她忽然想起奶奶临终前的样子。

奶奶是在春天走的,那时候院子里的槐花开得正盛。她躺在床上,呼吸已经很微弱了,却还拉着小林的手,说:“灶边那个盛花生的罐子,是你五岁那年划坏的,记得吗?”

小林点点头,眼泪止不住地流。

“那罐子我一直没舍得扔。”奶奶笑了笑,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看到它,就像看到你光着脚丫在泥里捣乱的样子。”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被遗忘的瞬间,早就被爱我们的人,悄悄藏在了某个地方。就像这只陶罐,工匠或许早就忘了上面有个孩子留下的划痕,但这道痕迹,却被陶土牢牢记住,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直到被另一个人发现,读懂了里面藏着的阳光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