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集:商会的新使命

小主,

“爹,您小心些。”陈承业扶着父亲的胳膊。

陈远点点头,看向孩子们:“狗蛋,春丫,你们说,上学堂是为了啥?”

狗蛋大声说:“为了学织锦,给爹治病!”

春丫也小声但坚定地说:“为了学报账,帮奶奶管账!”

陈远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不仅要学手艺,还要学做人。记住,不管是织锦还是记账,都要守着一个‘诚’字——织锦不能偷工减料,记账不能弄虚作假。将来你们成了工匠、成了账房,都要做个实在人。”

说完,他举起剪刀,轻轻剪断了红绸。周围顿时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拍着手,笑得格外开心。

剪彩过后,学堂正式开课。王师傅带着孩子们到西屋学织锦,张秀才则在东屋教孩子们识字记账。陈远没走,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西屋门口,透过窗户往里看。

只见王师傅站在织机前,手里拿着梭子,耐心地教狗蛋:“握梭子要稳,力道要匀,你看,这样一穿,线就直了……”狗蛋学得认真,小脸上满是专注,虽然一开始梭子总掉,但很快就找到了窍门,织出了一小段简单的花纹。

陈远又走到东屋门口,张秀才正在教孩子们认“绸”“缎”“织”“账”这些字。春丫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个树枝,在地上认真地写着,写完一个,还抬头问张秀才:“先生,我写得对吗?”张秀才点点头,笑着说:“对,春丫真聪明,一学就会。”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洒在陈远的身上。他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眼里甚至泛起了泪光。

陈承业走过来,递给他一块手帕:“爹,风大,您别站太久了。”

陈远接过手帕,擦了擦眼角,声音有些沙哑:“承业,爹这辈子,走南闯北,押过无数趟镖,赚过不少银子,也见过不少苦日子。可我从来没像今天这么开心过——你办的这学堂,比开十家布铺、赚十万两银子都强啊!”

“爹,这都是您教我的。”陈承业轻声说,“您当年教我‘护镖先护人’,教我‘比镖车重的是承诺,比银子贵的是人心’,我只是把这些用到了商会里,用到了学堂上。”

陈远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望向院子里的织机,望向孩子们的笑脸:“好,好啊!陈家的规矩,没丢;冀南绸缎业的根,也留住了。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就是将来的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好织工、好账房,咱们冀南的绸缎,会卖到更远的地方,咱们的名声,会传得更久。”

这时,赵东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刚织好的布样,笑着说:“陈老爷子,您看,这是王师傅教孩子们织的,才一上午,就织出这么好的布了!将来这些孩子长大了,咱们商会的手艺就不愁没人传了!”

刘东家也跟着过来:“是啊,陈老爷子,承业贤弟这提议,真是太对了!我已经跟家里说了,下次再办学堂,我还要出银子,出物料!”

陈远笑着点头,看向众人:“诸位东家,多谢你们支持。这学堂不是陈家的,也不是哪一家布商的,是咱们冀南绸缎商会所有人的。咱们要把这学堂办下去,在冀州办,在德州办,在所有州府都办起来,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手艺学。”

众人纷纷点头,眼里满是认同。院子里,孩子们的读书声、织机的“咔嗒”声、布商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冀南四月里最动听的声音。

陈远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喝着热茶,看着眼前的一切。阳光正好,风里带着织锦的丝线香,也带着孩子们的笑声。他知道,陈家的镖途,是用刀枪闯出来的;承业的商路,是用人心拓出来的;而这些孩子的未来,是用手艺和诚信铺出来的。

所谓“镖途生财”,从来不是只生银子,而是生代代相传的善意,生永远有人守护的坦途。就像这织坊学堂里的织机,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传,那声“咔嗒”声,就会一直响下去,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