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陈承业又惊又奇,连忙往镇上赶。
镇上的集市刚热闹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陈承业远远就看见街口老槐树底下围着一圈人,挤进去一看,正是自家女儿。陈念雪穿着干净的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面前摆着个小竹篮,里面的手帕铺得错落有致,旁边还立着块小木牌,是她用毛笔歪歪扭扭写的字:“绣帕一方,售价五文,捐一文予织坊学堂。”
“这不是陈东家的小姐吗?”卖糖葫芦的王老汉凑过来,拿起一方绣兰草的手帕,“这针脚,比绣坊卖的还细呢。”
“王爷爷,您要是买,我再给您绣个小葫芦在边角上。”陈念雪笑眯眯地说,“而且每卖一条,就有一文钱给学堂的哥哥姐姐买笔墨。”
王老汉一听这话,当即掏出五文钱:“给我来一条!咱也为学堂尽点力,再说你这手帕,值当!”
有了第一个买主,围观的人纷纷动了心。镇上的人都知道“陈记”的信誉,当年陈远护镖救了整个镇子的粮队,后来陈承业又开织坊学堂教穷人家孩子手艺,陈家的名声在这一带比金子还响。如今见陈家小姐用边角料绣手帕捐钱,谁不愿捧个场?
“给我来两条,我家小孙女肯定喜欢。”
“这小鱼绣得真活,我买一条送我媳妇。”
不一会儿,竹篮里的手帕就少了大半。陈念雪忙得鼻尖冒汗,却笑得格外开心,一边收钱一边把铜板分开放进两个小布包,一个写着“本钱”,一个写着“学堂”。
陈承业站在人群外,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没上前打扰,悄悄站在一旁守着。
日头升到半空时,一阵马蹄声传来。只见一队官差簇拥着一顶蓝布小轿停在街口,轿帘掀开,青州府的通判李大人走了下来。李大人是上月来考察织坊学堂的,对陈承业办教育的举措十分赞赏。
“这是在做什么?”李大人见围着这么多人,好奇地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