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易卜拉欣:“我想让你参与南洋商路的运营,先跟着周海的商船去广州熟悉海路流程,再回来对接西域商队的货物。你愿意试试吗?”
易卜拉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站起身,又想起礼仪,连忙重新坐下,用力点头:“我愿意!多谢陈先生信任!”
穆罕默德更是动容,端起茶盏一饮而尽,眼眶微微发热:“贤弟竟如此看重犬子……这份信任,太重了。”
“当年家父信任你,是因为你在沙暴中坚守约定,宁可自己受损也不拖欠货款。”陈承业也端起茶盏,与他轻轻相碰,“如今我信任易卜拉欣,既是看在你的面子,更是从他眼里看到了踏实和诚意。陈家的‘信’,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是能代代相传的默契。”
次日清晨,易卜拉欣便跟着陈承业的副手去了账房。老账房先生教他认中原的银票和账簿,他学得格外认真,不懂就问,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连柳如氏路过都忍不住称赞:“这孩子眼神亮,是块好料子。”
半月后,易卜拉欣跟着商队启程去广州。临行前,穆罕默德反复叮嘱:“要记住,陈家的规矩是‘信字为先’,交货不能晚,账目不能错,更不能辜负陈先生的信任。”易卜拉欣背着父亲给的弯刀,郑重点头:“爹,我记着了。”
商船在海上颠簸了二十余日,易卜拉欣虽晕船晕得厉害,却始终强撑着帮船员清点货物。抵达广州港时,他第一个跳上岸,跟着周海去拜见南洋来的商客。那些人说着陌生的语言,他便仔细观察周海如何用手势和简单的中原话沟通,晚上就把见闻记在本子上,连货物的装卸顺序都记得一清二楚。
三个月后,易卜拉欣带着南洋商客的订单回到冀南。他穿着一身中原商人的青布长衫,皮肤晒得黝黑,眼神却比来时更加笃定。见到陈承业,他递上一本厚厚的账本:“陈先生,这是南洋各商栈的需求清单,他们特别喜欢波斯织锦做的披肩,还问能不能下次多运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承业翻开账本,只见上面不仅记录着货物需求,还标注了各商栈的付款习惯和偏好,甚至画了简单的地形草图。他赞许地点头:“做得好。接下来,你试着对接西域的货源,算算从撒马尔罕运织锦到广州,路上的损耗和成本该怎么折算。”
易卜拉欣立刻应下,转身就去找西域商队的管事。那些管事都是看着他长大的,起初还想糊弄几句,却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他不仅记得往年的货物价格,还能准确报出沿途各驿站的食宿费用,连沙漠里可能遇到的沙暴季节都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