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师惊讶地看着主帅:"大元帅,他们可是造反..."

"看看四周,孙将军。"刘仁轨叹息,"这场灾难已经惩罚了他们。我们是大唐天兵,不是屠夫。"

他走向一个缩在角落的倭国小女孩——正是赵铁柱救起的那位。老将军蹲下身,从怀中掏出一块唐糖递过去。小女孩起初不敢接,最终抵不住诱惑,抓过糖果塞进嘴里。

"重建比毁灭更难,"刘仁轨站起身,对孙仁师道,"但这才是我大唐的气度。"

新的开始

一个月后,难波京开始了缓慢的重建。

在港口区,一群山东渔民出身的唐军士兵正在修补渔船。不远处,几个倭国渔民怯生生地看着,眼中既有敬畏也有渴望。

孙仁师扛着一捆渔网走来,将网扔在倭国渔民面前:"愣着干啥?帮忙补网!"

倭人面面相觑,不敢动弹。孙仁师叹了口气,蹲下身亲自示范如何修补渔网的破洞。渐渐地,一个年轻的倭国渔民凑过来,模仿着他的动作。

"对,就这样。"孙仁师用生硬的倭语道,"你...不错。"

倭国渔民露出受宠若惊的笑容,说了几句倭语。虽然语言不通,但两人通过手势和表情,居然能交流起捕鱼的技巧。

更远处,刘仁轨站在重建的城墙上,望着这一幕微微颔首。他手中拿着那份从"海鬼之眼"带回的海图,沉思片刻后,将其凑近火把。

"大元帅?"苏定方惊讶道,"这图不要了?"

"有些秘密,还是永远埋葬的好。"刘仁轨看着海图化为灰烬,"倭国...不,riben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海风吹来,将灰烬卷向蔚蓝的大海。在港口,第一艘新造的渔船正缓缓下水,船上是并肩而立的唐人和倭人。他们即将一起出海,迎接新的生活。

历史余韵

1. 技术代差:此战后倭国全面唐化,连都城都仿造长安布局

2. 文化烙印:倭国从此称中国为“唐土”,这个称呼用了上千年

3. 意外收获:唐军带回的倭国工匠,意外促进了唐朝漆器工艺发展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永远改变了一个民族的轨迹】